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废品价格10年不涨 收一车东西倒贴上百块

2013年10月29日 03:0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家住双井的李先生有个困惑:10年前吃个鸡蛋灌饼一块钱,现在得花四五块;10年前买双像样的鞋子也就是一二百,现在少说七八百;可是10年前卖一个矿泉水瓶6分钱,现在还是卖6分。物价在涨,为什么废品的价格一直不涨?那些瓶瓶罐罐、书本报纸、废旧家电,到底经过了多少环节,流向何处呢?为什么这些年曾经遍布街头的收废品的人越来越少了呢?近日,记者走近多位废品行业从业者,了解废品从居民家中到回收终端这“一路走来”。

  从业个案

  给物业交费换来“固定摊位”

  通州一处大型新建社区,入住率颇高。以“收废品”为职业的张师傅就“驻扎”在这里。算起来,这是他从业第12年了。

  2001年,张师傅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经朋友介绍,在东四环慈云寺桥收废品。那时候,北京的四环路还在修,张师傅到处走街串户,干些散活,“哪有就去哪,没有固定的点,差不多两个月能赚上个2000元,赚了就回家务农,花没了再回来赚。”

  散活干了两年多,张师傅终于有了第一个“固定摊位”,就在慈云寺桥附近的一个新建小区。说起这个固定摊位,可“得来不易”,张师傅坦言,这需要“成本”,“要给物业交份子,而且还得是熟人介绍。”

  至于“份子钱”多少,张师傅不愿明说。“这得看小区规模有多大,差不多是收入的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吧。”但是在张师傅看来,“即使这样也合算,给物业交了钱,你就是‘正式’的了,这个小区里的废品基本都是你的。”

  从业12年 最多月入4000

  张师傅的“从业路线”基本跟房屋开发“同步”,新建小区是他的“首选”,在东四环的小区“驻扎”了两年多,看小区业主的装修基本到位了,张师傅开始盘算着下一个目标。

  “说实话,瓶子、报纸来钱慢,我就是捎带着收了,我收废品的主要利润是装修拆下来的门窗、护栏、暖气片、废铁废铜什么的,这些利润高,来钱容易。”张师傅坦言,比如有些门窗、推拉门,能当“二手货”卖,100元收上来,200元能卖出去,收一个的利润就翻倍。

  很快,通州区高潮迭起的开发建设吸引了张师傅的注意。他将目的地再次转移至通州。通过和物业打“关系”,转战了几个新建小区,并且花钱买了辆二手带斗运货车。

  盘算起12年“收破烂”的经历,张师傅说,“赚得不多,但是能养家糊口,除去给物业交的钱,每个月能挣两千多,好的时候每个月能挣四千元。”

  回收链条

  中间经过三、四个环节 每层加价10%

  事实上,张师傅只是废品回收这条链条中最微小的一环。晨报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废品从居民家中被收走,一直到抵达回收终端,整个链条中至少要有三至四次交易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层的交易加价基本在10%左右。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张师傅,他将收上来的废品统一运送至通州张家湾一处垃圾站,那里有五六十家固定的“收货方”,这些“收货方”将周围小区送来的废品再分门别类,出售给相应的废品回收企业。这期间,张师傅需要自己开车运货,同时整个过程全部是现金交易。

  另外的一种回收途径是,张师傅等人将废品运送至垃圾交易市场。这是专门进行废品买卖的市场,往往设在六环外。市场里收金属的、收铁铜的、收废纸的、收瓶子的,一应俱全,这些人其实就是行业中的“二道贩子”,因为担心被“叫停”,他们往往趁着半夜分拣、打包。因为原料回收价格在波动,因此这些“二道贩子”也不急于出手,他们往往将收来的废品囤着,就像期货一样,等待着废品价格的上扬,待时机成熟再“出手”。

  回收价格

  废品价格跌回十年前

  多位从业10余年的废品收购者告诉记者,10年间废品回收的价格波动并不大,只有少数两三个年份价格卖得高一些,而现在几乎是近年来废品收购的最低点了,和10年前的价格差不多。10年前,一个小可乐瓶,从居民处回收是6分钱,卖到废品站是8分钱;现在的价格也是6分和8分。10年前,废旧报纸从居民处回收大约是6毛钱每公斤,卖给废品站是8毛钱每公斤;现在的价格也几乎没有变动。“记得这么多年中最高的时候,一个小可乐瓶从居民那收上来给1毛3分钱,卖到废品站1毛6分钱;废旧报纸最贵的时候也能收到1元多每公斤。”

  废品价格低,不仅是普通居民的感受,就连从业者也受到“牵连”。

  年近60岁的老刘干收废品这行已经将近八年,他说,十年前收废品真挣钱,“老家几乎一个村的人都来北京收废品,干个三四年,回老家就能盖个小楼。”收入最好的时候,老刘记忆里一个月能赚将近万元。一个村的几个人一个月凑个千八百块钱交给物业,就能“垄断”一个小区的废品回收业务。“别的收废品的保安就不让进。”

  收一车废品倒贴上百块

  虽然有过辉煌,老刘却说,现在这行已经越来越不好干了。前几年除了承包一个小区的废品,还时不时地能赶上拆迁,拆迁可是大家眼中的“甜活儿”,但这些年拆迁的地方越来越少,而收废品的人却越来越多。“现在别说赚钱了,那天听一个废品收购站的人说,运了一车东西,算上汽油钱,还赔了上百块钱呢!”老刘告诉记者,废品这东西价格一天几变,收购站那边的价格往下走,他们就只能压低我们收的价格。老刘还说,著名的东小口的“没落”,一个原因是因为拆迁,还有个原因就是因为“赔钱,人家不干了”。

  经济大事“波及”小废品

  说起一些市民对于“废品价格为何一直没涨”的困惑,老刘、张师傅等人都说,自己虽然不懂经济那些大道理,但是“废品和经济息息相关,这话还是很对,原料需求有限,废品的价格就上不来。”而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回收企业的认证。北京一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废品的价格取决于工厂采购原料的价格。废品交易环节、运输成本等也影响着废品的价格。

  国外经济学家曾经指出,“废品回收业好比煤矿里的金丝雀(过去煤矿工人将金丝雀放在矿井里作为毒气浓度的指示器,如果矿里有毒气体浓度有所升高,金丝雀就会马上死掉,工人们可以借此信号自救),它是工业的前端和后端,起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看似在社会分工“最底层”的废品回收行业却随时会受到国内外大事的“波及”。老刘说,比如2008年经济危机,无论废铜烂铁还是书本报纸易拉罐,都不停地掉价,基本能降三分之一。

  现场探访

  离北京越来越“远”的废品回收

  在北五环林萃桥向北的黑泉路上,一到傍晚,各种加装马达的平板三轮、面包车改装的小皮卡以及“大解放”都会满载着各种回收上来的废旧电器、家具从城里方向向这里开足马力进发,一车车废品在这里“待价而沽”。

  这里其实并不是这些废品的最终归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废品回收人员告诉记者,因为这里以及再向北的地区基本是城乡结合部,从城里收上来的旧电器有很多只是样子过时,看起来旧但是仍然可以用。所以严格地说,这里算是一个旧货市场:一个旧空调300多块钱,一台旧电视百元左右,很多住在附近的打工者都会来这里“捡便宜”。

  这里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中转站”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这里距离北京著名的“废品集散地”东小口地区的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记者看到,这里的“生意”极好,有时一辆满载废品的车辆开到这里,就在它即将靠边停车时,甚至会有人“跟车跑”,所以很少有人有空“搭理”记者。只有已经准备收车的老李一边绑着几近掉下的一车废旧饮水机,一边告诉记者,自己是河南人,大概1998年来到北京,那会儿在北四环有个很大的废品回收市场。后来拆迁到了大概现在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没几年,因为申奥成功,大规模的场馆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开始建设,脏乱的废品市场不得已继续向东北方向迁移,直到现在的东小口,也就是立水桥地铁站周边。“除了东小口,西小口现在也有,但是三天两头地说要拆,拆了可能就得再找别的地方。”

  老李说,东小口的废品市场规模现在也随着拆迁正在逐渐缩小,但因为名气比较大,所以直到现在,仍有着相对固定的“客户”。每天,来自城里的废木头、旧泡沫、废纸壳、废塑料、废铁等源源不断运到这里,经过分拣、压缩等简单处理后,再运往唐山、保定、邯郸、文安等地进行加工。“现在剩下的不多了,有个十来家。收铝合金、塑制、废纸的还都有。”“基本上是一个老板顾几个打工的,也都是老乡。家就在那里面,家具都是收上来的旧家具,冬天来了就自己用煤炉子生火。”

  老李告诉记者,原来东小口的废品回收商户现在有的搬去了西小口,有的搬到了朝阳区的沙子营。“估计也长不了,现在北京每天都拆一大片,建一大片,我们都从四环快搬到六环外了。”老李的小货车已经装载完毕,他扑扑衣服上的土然后点了支烟。“干这个脏、累不说,也越来越不赚钱。更多时候不是为了去卖,而是自己家里的家具电器不行了,给自己收几件。一块干的好多人都回老家了,不干了。”

  破解困境

  部分废品流入小作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缓解社会物资匮乏,中国各个城市都建立了废品回收站。到了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城市化,集体所有制的废品回收站纷纷倒闭,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废品回收主力军。

  北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数据显示,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的废品回收人员约有12万,基本上是来自河南、安徽和河北的农民工。而算上未登记注册的回收网点人员和拾荒人员,这个群体大约有20万人。

  从“公”到“私”的变化,带来的一个好处是,这么多的城市废品通过如此粗犷的方式进入到了回收系统,不需政府“操心”,就自觉地完成了。但是也由此带来了问题,这么多废品从业者,缺乏统一的管理,废品去了哪,政府不知道,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北京,每年产生的废弃PET瓶总量可达15万吨,约为60亿只废旧饮料瓶,这些废瓶子不少都流入了非法经营的私人小粉碎作坊,他们经过简单粗劣的加工后再转手获利,带来了市容、噪声、水污染等。“保守估计,得有7到8成流入了小作坊。”

  有待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北京再生资源和旧货回收行业协会副会长刘权认为,一大部分再生资源之所以流入到“小作坊”,一方面是由于利益驱使,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正规的管理体系。“政府近些年开始重视了,但是出台的一些政策一直没有落实,没有监管,没有强制约束,在目前看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由市商委牵头,正规企业支持,在部分小区周边铺设了“废品回收网点”,这些网点直接面向社区居民,设置收购最低限价,减少中间环节。但是由于数量还不够、物业阻碍等原因,很多居民不能直接找到网点,看到的更多的是“驻扎”在小区的收废品“商贩”。

  刘权说,这种现象也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政策执行不到位。北京制定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社区要将再生资源交给有资质的企业回收,小区负责人还要向街道报告数量,但实际情况是一些物业“认钱不认人”,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刘权呼吁,政府在财政扶持、用地政策等方面给予回收企业更多的支持,同时最重要的是“政策有了,如何才能落实到位”。

  回收企业拟直通社区

  面对回收困境,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最近,不少市民在地铁里见到了一种能“吞”瓶子的怪机器,只要将空塑料瓶随手投进去,就能返利。这种机器叫智能回收机,据介绍,这些机器已经在北京的地铁、公交站点、大中小学进行铺设。预计明年底,将达到2000台。

  据生产单位盈创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总经理常涛介绍,这种回收空瓶机主要有三种模式:捐赠、通过手机充值返利、通过公交一卡通返利。投入空瓶后,选择返利的市民可获得5分至1毛的返利。而根据目前对机器后台数据的分析,有接近30%的人会选择“捐赠”的方式投入空瓶。

  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回收方式。由市民就近将空瓶投入回收机,再由企业的物流团队定期回收,将分类好的废品送往相应的国家认证拆解工厂、回收工厂循环再利用,回收全程可以监控追溯。

  不过常涛告诉记者,智能回收机可能短期内不会考虑大规模进社区,而是希望与小区的废品回收者达成一个“合作”,即由企业出物流到小区就地“收货”,这样既减少了小区废品回收者的运输成本,也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污染。目前这种运行方式正在与相关部门和社区进行沟通,力争尽快实现。

  本期策划 张旭光 姜薇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邹乐 王萍

  本版摄影 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