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市公共电话亭遭冷落 专家称已过时需转型(图)

2013年11月04日 16:12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方庄蒲方路上时尚的电话亭同样少有人使用 摄/记者 范博韬

  公共电话亭,曾是北京街头常见的风景,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它几乎是城市特有的符号。不过在小学生都拥有手机的当下,“落寞”、“闲置”的标签更适合它们。

  记者两年内多次探访发现,无论是旧式的“黄帽子”,还是新型的“小屋子”,街头的公话亭都少有人问津。专家认为,这是移动电话普及率高、公话亭功能有限所致。公话亭到了该转型的时候。

  目前,北京市政市容委已经制定了三年更新治理计划,提升公共电话服务水平。运营商们也已启动新型公话终端和公话亭的研发,以改变公话亭“门前冷落”的局面。

  调查

  十个电话亭

  两年五次探访都很“寂寞”

  为了调查公共电话亭的“生存状态”,记者在去年和今年多次探访本市100余个电话亭,并选定其中10余个电话亭,每次连续观察2-3小时,结果发现,这些电话亭每次都最多只有一人使用。

  时间:2012年10月20日、2013年3月17日、2013年8月4日、2013年11月3日、2013年11月4日。

  地点:海淀区学院路、北土城西路、中关村地区、西城区西单北大街、东城区王府井步行街、丰台区蒲方路。

  镜头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无论是旧式的“黄帽子”,还是新型的“小屋子”,街头的公话亭都少有人问津,此外,部分电话亭不能使用一卡通、电话卡不好买也是难题。

  电话亭

  伤残“黄帽子” 仍坚持服役

  1992年,我国从巴西引进了外形像黄帽子一样的公共电话亭,当时除了首都,其他城市都难以看到。然而20年过去了,黄帽子风光不再。

  在南三环外顺八条,这样的“黄帽子”有五个,记者尝试拨打后发现,其中两部电话机失灵,无法拨打电话。另外三个尚能工作的“黄帽子”上张贴着几张寻租的广告。甚至有路人认为,这些黄帽子早已经下岗,“可能还没来得及卸走吧”。

  海淀区北土城西路从学知桥到花园路路口900余米,共有24个这样的“黄帽子”,能使用市政一卡通打电话的有14部,其余只能用IC和201电话卡。24个“黄帽子”内外都贴有小广告,个别电话的机身和听筒还有灰尘,看样子已经很久没人使用过了。

  时尚“小屋子” 也少有人用

  海淀区中关村彩和坊路、海淀大街、海淀中街、善缘街的16个电话亭与“黄帽子”相比,样子“进化”了不少。玻璃和钢板混合的“小屋子”里不仅留出了小桌板,甚至还有供人休息的凳子。但直到昨天,所有电话亭里面都没有安装电话。

  据在中关村附近上班的白领介绍,这些电话亭陆陆续续更换了半年,但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安装电话。不过他们表示无所谓,因为“以前的电话也很少见人用过”。

  方庄蒲方路、王府井书店北侧、西单北大街上的电话亭都算是样式简洁时尚的电话亭。但多次探访时,即使是车水马龙的周末,三个小时内,这些电话亭最多只有一人前来使用。

  电话卡 IC卡201卡 报刊亭难寻

  2007年,北京市推出市政公交一卡通公共电话,2012年11月1日开通“公话账号”功能。但探访中记者发现,部分地段的电话亭仍不能兼容市政一卡通。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面值30元、50元的电话卡逐渐退出了市民的视野,想买可是件难事。

  昨天,记者走访海淀区西翠路、阜石路、丰台区蒲方路的多个报刊亭发现,大部分报刊亭甚至已经没有电话卡可以卖,只有在医院、车站门口的报刊亭容易买到。记者好不容易在蒲方路一家电话亭买到一张30元的电话卡,老板坦言,“是去年的囤货”,电话卡一般一个月也就卖出一两张。

  使用者 手机没电或想省钱 才会想起它

  此前,记者在中关村探访时,一位使用公共电话的小伙子介绍,使用公共电话的目的居然是为了向前女友隐瞒新手机号。

  方庄蒲方路一车站旁边的电话亭里,一位正拨打老家电话的广东小伙子称,若不是手机没电,他也不会想起来用公共电话,这次用只是“偶然”。

  记者在王府井随机询问20多位游客会不会使用公共电话亭,多数游客称,如果手机没电才会想起打公共电话,“不好找又得买卡,麻烦”。只有一位辽宁游客称,因为自己经常来北京出差,所以会买30块钱能打300多分钟的电话卡,“算起来一毛钱一分钟,省钱”。

  统计

  设备大多数都老化 使用人群有限

  对于电话亭的使用情况,运营方中国联通公司表示“用的人很少”,但具体数字对方表示不便透露。

  中国联通表示,如今人们更加趋向于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的通信方式,以语音为主要服务方式的IC卡公共电话业务量逐年衰减,公共电话话机终端和话亭设施也逐年老化,截至目前,公话亭和公话终端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的已占大多数。

  但公共电话亭之所以没有退出历史,是因为它还承担着城市安全应急功能。北京联通统计,每年仅向市民免费提供110、119、120、122、999五个紧急救助号码的拨叫就高达60万次、130万分钟。

  市政市容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使用电话亭的人群主要为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现役军人、大学生、城市低收入群体和部分老年群体。

  探因

  过时反而不便民 应研发多功能终端

  北京联合大学城市科学系的叶盛东教授认为,公共电话使用率低有三个原因:移动电话普及率高,目前公共电话并不属于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之一,主要是因为其在城市生活中的受众较少,使用频率不高;功能有限,只能拨打电话,而且需要使用公交卡甚至是专门的电话卡,反而造成不便;布局规划落后,电话亭周边人口的通信习惯发生变化,就应该重新考虑布设的覆盖范围,提高其使用效率。

  叶教授认为,就目前来看,机场、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仍应保留相应数量的公共电话,以实现其应急功能,但长远来看,应开发多功能合一的电话亭,使其回归便民功能。

  应对

  已制定更新方案 研发工作已启动

  记者从北京市政市容委得知,为改善全市公共电话设施形象,提升公共电话服务水平,北京市政市容委已联合北京联通公司制定电话亭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自2012年起用三年时间对全市500条大街两侧公共电话亭进行规范治理。

  截至2012年底,北京联通公司共完成城区300条主要大街3000组新式公共电话亭和配套一卡通话机的更新,以及170余条道路原有公共电话亭进行点位调整和样式统一规范。尽快将统一采用新式红帽亭对全市292条主要大街的2787组电话亭进行更新规范。

  同时,新型公话终端和公话亭研发工作已经启动,未来的公共电话亭既有通话功能,还有查询、缴费、WiFi热点接入、餐饮优惠券打印、银行转账、水电气热缴费等功能。

  借鉴

  其实除了北京,国内外不少城市的公共电话亭也都曾遇到如此尴尬的处境,美国和巴西的公话亭多走向被拆除的末路,但也有一些城市和国家的公话亭还在努力追求一次“华丽转身”。(记者 石爱华 范博韬 徐晨晗 蒲长廷)

  公话亭历史

  1951年 北京在全国首创了传呼公共电话,安装在派出所、居委会和服务热心的市民家中

  1980年 北京市内公共电话达到1598部,覆盖了三千多条胡同

  1982年 在西单北大街安装第一个投币公共电话亭

  1989年 从日本引进磁卡式公共电话,在1990年亚运会的通信保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4年 从英国引进50部IC卡公共电话,1996年开始普及

  1999年 首都机场开通具有上网功能的多媒体公话,公共电话开始进入数字时代

  2005年 第一批“缴费通”公共电话投入使用

  2007年 推出市政公交一卡通公共电话

  2012年11月1日 开通“公话账号”功能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