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蹲点ICU:部分患者“找茬”为引起医生重视

2013年11月07日 10:0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ICU病房主要收治各种危重疾病患者,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绿岛”。曾强 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伤医案发生在ICU(即“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死亡患者家属的打砸事件也发生在ICU。

  这个封闭的急危重症病房对许多人而言带有神秘色彩。这里收治的都是重病人,为了救治需要,大多数时候连家属都进不去。

  南方日报系列报道“医·治——和谐医患健康梦”推出后,不少读者通过各种途径反馈,希望知道ICU里面发生着什么。毕竟,“金钱”与“人命”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两个引爆点,ICU每天的医药费动辄几千上万,又是医院救死扶伤的最后一道防线,封闭的环境给当今依然理不太清的医患关系又蒙上一层迷雾。

  ICU中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在这个封闭环境中,如何让医患之间更好地“I see you”(我看到你),增进沟通了解?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蹲点广东省人民医院ICU,探究救死扶伤最后一道防线上的医患关系。

  患者找茬

  ICU中的病人没有家人陪护,有的患者因为内心孤独渴望交流,以“找茬”的方式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铃铃铃!”省医ICU综合一区病房内,听到铃声,护士没有犹豫,赶紧走到摇铃的老人身边询问。

  “姑娘,我口渴想喝水。”老人对护士说。

  “大爷,您现在不能喝水。”护士耐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这位80多岁的老大爷自住进来后每天都好几次摇铃说想喝水,但因为他患有心衰、肺水肿,本身还有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目前的情况并不适合喝水、进食。

  好一番劝说,老人安静了些。可是没想到,在家属视频探视时,他竟打起了“小报告”,“我想喝水,可姑娘不给我喝”。在接待室的家属透过电话听到老人这么一说,一下急了!

  家属询问医务人员为何不给老人喝水,并提出入内探视的要求。ICU综合一区主任蒋文新见状,向家属解释了老人的病情和饮食禁忌,好不容易才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本以为消停了,可探视完不到20分钟,铃声又响起。“姑娘,我还想喝水”,护士快步走到床边,趁着手头暂时没那么忙,与老人拉起了家常,听他年轻时的“威水史”,聊了一阵,老人心满意足,很长时间没提过喝水的事了。

  蒋文新说,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在ICU上演,“省医ICU共有200多张床位,救治的都是危重病人,其中有不少老人,因为ICU是封闭的环境,也没有家属的安抚陪伴,他们心里往往会感觉到孤独和不安,有时会通过‘找茬’的方式,希望引起我们的重视。”

  也正因如此,蒋文新将与病人沟通视为一门学问。“这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老人,他们希望被重视的方式往往是你能驻足听他们忆苦思甜,尽管ICU的工作节奏很快,我们也会尽量挤时间,这就是所谓的‘医人、医病、医心’;而有的病人,因插管不方便说话,又盼望了解病情,希望交流,我们便会给他们准备小白板等工具,让他们写字,以便表达。”

  不过,蒋文新也坦言,很多时候“找茬”情绪会传染的。“病人不高兴不顺心,就会告诉家属。在普通病房,家属可以探视陪床,心里有底,可在ICU,因为无法探视,一听到病人的抱怨,家属情绪很容易发酵,有时真不好应对,这也是医患矛盾的一个激发点,往往需要更多耐心和更好的沟通技巧。”

  怎么说话

  在与家属的沟通中,医生需要尽可能详尽地向家属解释清楚疾病的各种可能性,以免造成误解和心理落差,甚至引发矛盾

  挽救生命,对付各种复杂的病症,是ICU工作的重点。此外,ICU也面临着特别的挑战,比如,医生该怎么和患者家属说话。

  省医ICU综合一区一进门,就是一个家属接待室,医患谈话都在这里进行。

  10月29日下午4时许,轮到9床家属进来了解病情。门一开,四个神情焦灼的中年人小跑进来,直奔显示屏前,关切地看着病床上的亲人——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根据规定,他们有15分钟的探视时间。

  “ICU病人病情重,医务人员工作多,但为了让患者家属每天能了解到最新病情,我们特地设置了15分钟的探视时间。在这期间,医生会和患者家属沟通,并让患者通过显示屏和电话,与家属沟通。”蒋文新说。

  四个家属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上的老人,看了一会,又提出要求,请病房内的医生调整拍摄角度,让他们看清楚点,“我们多跟他说话,他就知道我们都关心他,不然他一个人在里面,又见不着我们。”其中一位中年男子正说着,看到蒋文新来了,立刻迎上去,“主任,我父亲怎样了?有没有好转?”

  记者了解到,这位患者转进ICU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肺部感染,此外,他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前又因服用了较多的激素引发了糖尿病。

  “现在的情况比刚来的时候要好,一些不正常的指标都渐渐好转,这说明治疗还是有效果的”,听到这样的话,男子的神情稍有缓和。

  “但是,因为他病情比较复杂,还不能放松警惕”,家属又皱了下眉头。蒋文新又说,“因为他是再障患者,不排除发展成白血病的可能,所以还要继续观察。”

  “那什么时候能转出ICU?”另一个家属凑过来小心翼翼地问。

  “估计是1—2周之后才能脱呼吸机,具体还得看病情是否稳定。他有基础病,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别的并发症,这都得密切关注。”

  ……

  15分钟不长,信息量却不小。“在ICU,该怎么和家属说话才合适,这个度把握得好不好,太重要了。”在蒋文新看来,话不说清楚或报喜不报忧,一旦病情的发展超出家属心理预期,他们情绪落差会很大。

  “特别是如果一味隐瞒病情恶化的可能,家属没有充分认识到病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预见性,就可能产生矛盾。”在蒋文新看来,如今仍有很多疾病不是现代医学能解决的,因此在与家属沟通时,医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尽可能详尽地向家属解释清楚。

  “比如一些老年中风病人,病情会不断发展。可能刚来的时候情况看上去还好,还能说话交流,后来就不能说话了。如果之前没有与家属交代清楚,他们很可能会觉得我们治疗不到位。”蒋文新举例。

  而且,由于患方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若医生用晦涩的医学术语解释病情,往往会增加其疑惑。对此,蒋文新采取的办法是打比方、做“翻译”,“比如中风,我们会告诉患者,就像下水管堵了,即使通了也不能确保其他地方不堵,所以,风险随时存在,病情随时可能恶化。”

  急诊百态

  在急诊抢救室,更多是急重症病人。医生要有“火眼金睛”,及时判断患者病情,对家属也要察言观色

  省医的急诊抢救室,也属于ICU管理的一部分。在这里,医生要和死神赛跑。

  10月28日17时许,走进急诊抢救室,记者看到不大的空间内,却有十多张病床,“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几张病床,但是因为患者太多,病情又急,只能加床。”急诊当班医生李辉对记者说。

  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表面上看,抢救室的病人似乎都平静地躺着,看起来很稳定。“实际上,有的病人只是看上去还好,体内就像藏着‘地雷’,随时威胁生命”,13张床中,李辉点了6个病人,“你看,他们生命体征看似稳定,但实际上是主动脉夹层患者,稍有不慎,动脉瘤破裂就可能瞬间危及生命。现在全省相当一部分这类凶险病人会送到我们医院,确实压力很大。”

  也正因如此,急诊抢救室的医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对病情有最准确的判断,要有“火眼金睛”。不仅如此,由于抢救室往往是急重病人送院的第一站,医生还要充分照顾到家属的情绪。

  17时30分,一个年约40岁的女子走过来,对着李辉欲言又止。

  “你在犹豫什么?”李辉先发话。

  “这……这个手术要多少钱?”女子问道。

  “病人心肌梗塞,需要放支架,如果不做手术只做保守治疗,会大大影响他的生活质量,而手术的花费主要就是支架,分为进口的、国产的……”李辉说着,女子面露难色。

  “是不是经济问题?”李辉看到她神情变化,又问道。

  女子沉默了一下,说,“其实,他已经做透析做了好多年了,而且他本身就有高血压,所以,我们家里负担比较重。”

  听了她的话,李辉略微思索后给出了建议,“像他这种情况,装支架的效果会比较好,但慢性病久了,透析多年,血管质量并不好,如果不装支架,随时会有危险,当然装支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的生活质量,但他又有其他慢性病,所以,最终你们做什么决定,还是要你们自己慎重考虑再做决定。”

  在李辉看来,在抢救室尤其要注意“察言观色”,以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从而给出专业建议,“送来这里的病人,很多都是遇到了突发情况,此时焦急的家属很需要有个专业人士给他们提供参考。所以,病越是急,越是要冷静和患方沟通,要让他们知道,你给的建议是为他们着想,你是与他们一同对抗疾病的战友。”

  不过,李辉也曾遇到一些看似“外急内缓”的病例,“这就需要些技术处理了。”

  一天晚上12时多,恰逢李辉值班,一位40多岁的女病人来到急诊。“她情绪非常激动,说心慌得很厉害。”李辉给她抽血,测血压,做心电图……

  结果显示,这位女病人虽血压略偏高,心率略快,但是心电图显示无异常。“我问她以前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她说没有。此时,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经验诊断,我认为患者没事,应该只是焦虑。所以,我嘱咐她好好休息,没有打针吃药做治疗。”

  没大碍本来是好事,可这位患者和家属却不相信,情绪越来越激动,担心有什么比较严重的病没检查出来,甚至在抢救室大呼“救命”。

  尽管如此,李辉仍然坚持原有判断。因此,他采取了安抚的办法,经过4小时的鼓励和开导,患者终于平静下来回家了。

  “医生要做的,就要给患者信心,让他们坚信你和他们站在一起,共同对付病魔,这将有助于治疗。”李辉说。

  钟南山建议

  尝试多组织医患交流会

  南方日报讯 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高兴看到最近李克强总理与公安部都相继表达了维护医疗秩序的决心,但重塑医患关系,“这仅仅是个前提,现在也要冷静理智地来思考这个问题。”

  钟南山表示,医患矛盾,既有医疗体制市场化的原因,也有一个医患之间如何实现有效沟通的问题,“国外不理解中国,一个医生每天门诊要看七八十人,怎么会有跟患者沟通的时间?这是客观事实,但也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

  “ICU每天都处于风口浪尖,家属每天花几千块钱,这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但能否成功挽救生命是未知数。”钟南山说,即使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也可以塑造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在广医一院的ICU,十年间没有发生过一起病人向医生挥拳相向的事件,因为每天医生都要花上1个小时跟家属沟通。”

  “我看到报道,星云大师在广州开讲座、接受采访,说医生要有医德,患者要有感恩心。我觉得,医生为病人想方设法真正地解决问题,不辜负病人的信任,才算是有医德。”钟南山建议,可以尝试多组织一些医生、患者之间的交流会、友谊会,为医患之间多创造一些温馨的氛围,“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患者应该对生命保持热爱,医生应该对生命充满尊重,应该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医生与病友之间的交流,把医患双方的认识提高到‘都为一个目标而战斗’的层次上来。”

  链接

  ICU病床床头均不靠墙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被称为“绿色生命岛”,80%的危重病人都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据省医ICU综合一区主任蒋文新介绍,在ICU每张病床均按照“生命岛”的模式进行设计,每床配备有监护仪、呼吸机、定量液体输注泵等先进监护和治疗设备;不仅如此,还配有实时录像监控系统,可进行各种监控并为家属探视提供服务;每张病床和各功能区域均有对讲系统。ICU病床的床头均不靠墙,医务人员可随时在病床四周对病人进行各种及时、高效的抢救治疗。

  “广医二院伤医案”追踪

  一嫌疑人被批捕

  南方日报讯 昨日,广州市海珠区检察院通报“广医二院袭医案”进展,医生熊某经法医鉴定为轻伤,23岁的嫌疑人罗某慧被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批准逮捕。

  据通报,今年10月21日9时30分许,犯罪嫌疑人罗某慧的祖母龚某抢救无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死亡。未能与祖母见上最后一面的罗某慧与该院ICU重症病房医生熊某发生纠纷。罗某慧殴打熊某,导致熊某鼻骨、左眼睑等部位受伤。经法医鉴定,熊某损伤属轻伤。前日,海珠区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依法批准逮捕罗某慧。

  广州市海珠区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路明介绍,案件移送检察院后,罗某慧拒不供认犯罪事实,经过办案检察官协同侦查人员反复释法说理后,罗某慧供认了殴打熊某的行为,并对自己殴打医护人员的行为真诚悔过,希望能向被害人当面表达歉意,赔偿损失。

  本月初,海珠警方已先后对涉嫌殴打医生的罗某慧(男,23岁),罗某华(女,27岁),梁某转(女,50岁)作出刑事拘留,目前仅罗某慧被批捕。同时,海珠警方还对涉案的陈某章(男,60岁)作出行政拘留处罚,对罗某兴(男,52岁)作出行政警告处罚。目前,该案还在公安机关进一步侦查中。(总策划 莫高义 张东明 总指挥 蔡玉明 欧阳农跃 黄常开 曹轲 王巍 南方日报统筹 段功伟 郎国华 徐林 陈枫 采写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赵琦玉 骆骁骅 陈枫 实习生 秦华 周潺 黄佩仪 通讯员 郝黎 靳婷 狄波 韩文青)

【编辑:白琥】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