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红十字总会回应病危小伙捐遗体遭拒:将研究办法

2013年11月15日 08:50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央视报道损遗体难事件视频截图

图为:张琪表示,他捐赠遗体的初衷不会改变 (记者宋双庆摄)

  楚天金报讯 记者邹媛 实习生向艳辉

  22岁的枣阳小伙张琪身患白血病,病危之际,他致电武汉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却被告知不提供“上门登记”服务。此事经本报13日独家报道后,引起国内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昨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中央媒体聚焦“上门难”事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回应本报称,他们正在关注此事,将研究解决的办法。

  央媒:

  红色之爱不该寒冷

  昨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节目用6分钟的时长关注了此事。镜头中,戴着口罩的张琪回忆了事件经过,他说:“献爱心,不图什么回报,但却搞得像求人办事一样。”

  13日、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新闻纵横》等节目持续关注这一事件。节目中,武汉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因人手不够,确实无法提供上门登记服务。张琪则称,无论发生什么,也不会改变他想要捐献遗体的初衷。

  11月13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也发布微博“病危小伙欲捐遗体,红会不上门登记”,关注此事件。并且,人民日报官微还发布微评论“红色之爱,不该寒冷如此”,评论称:“遗体捐赠,本是病危之际的人性温暖,却遭遇冰冷‘闭门羹’。博爱与人道,须臾离不开管理之规范;人员紧张无法上门,服务是不是能更妥帖?公益组织树公信,只能从点滴态度累积而起。暖色调,不该寒冷如此。”

  红会:

  准备研究解决办法

  昨日,楚天金报记者致电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总会有关负责人回应:已经关注这起事件,准备联合有关部门商讨研究解决办法,让捐赠者的爱心得到充分尊重。

  此外,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管理中心主任骆钢强表示,湖北省红十字会和武汉市红十字会昨日就遗体捐献登记方式,专门进行了讨论,除了目前已经开始实行的邮寄方式外,还有望开通自动语音电话和网上登记等多种方式。

  据介绍,遗体捐赠多用来进行医学教学研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偿捐献遗体在我国面临重重阻力。有资料显示,我国医学院校在校生平均20人才能解剖一具遗体,而按照正常教学需要,要求平均3至4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医学院的学生能够一人解剖几具甚至十几具遗体。

  业内人士称,在这样的情况下,遗体捐赠行为尤其需要大力鼓励。

  专家:

  应尽快就捐赠立法

  很多网站和媒体的官方微博对这条新闻进行了转载,成为近日网络热点话题。有网友说,不能善待爱心,怎能肩负传递爱心的责任?网友“@陌上花开1412”说,世界上不缺有爱心的人,而是缺少尊重爱心的人。

  有网友评论:捐赠遗体遭遇上门难为何引发热议,其中重要一点就在于有关遗体捐赠法律还不健全,没有规范捐赠的流程。

  记者了解到,关于遗体捐献的法律在我国仍是空白。目前,只是上海、山东、武汉、深圳等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遗体捐赠条例。但这些条例只是强调捐献前的自愿程序,而遗体捐献后的诸多具体操作环节,包括接收站工作人员的培训、遗体保管、捐献方和接受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存在很多缺陷和空白。

  今年10月,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曾呼吁,应尽快出台全国性法规,以指导和规范各地遗体捐献工作,切实保障捐献者的权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柏峰建议,尽快对遗体捐献进行立法,对捐赠遗体的后续行为加以规范,用法律保护捐献者的正当权利,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