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书信时代渐远邮筒成摆设 邮政:短期不会取消

2013年11月27日 16:58 来源:中国吉林网 参与互动(0)

  长春市民郭师傅每天下午都会在位于工农大路上的288路公交车终点站等车回家,而在站牌附近伫立的一个邮筒,是和他每天都要碰面的“好朋友”,有的时候站累了,他总是会轻轻依靠在邮筒身上,一个小小的支点,仿佛能给疲累了一天的自己带来无尽的力量。虽然邮筒确实帮了他不少忙,但对于这位“好朋友”的前途,郭师傅心里却是隐忧重重。

  市民印象:

  街头邮筒成摆设 偶尔“客串”垃圾桶

  郭师傅告诉记者,只要没什么事,他每天候车的时间都十分固定,总能赶上邮局的工作人员到邮筒这儿开箱取信。“那名取信的小哥非常准时,可以说是风雨不误。”

  通过多日的细心观察,郭师傅一方面对邮局工作人员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大加称赞,另一方面也在心中渐渐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曾经在街头比比皆是的邮筒,如今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发现他虽然天天来,可基本上很少能从邮筒里拿得出信,估摸着一个月能取出一封就不错了。”

  郭师傅说,虽然信件在邮筒里出现的次数有限,但其他杂物却是屡见不鲜,有的时候自己看了都替这邮筒感到委屈,“有的人好像把邮筒当成了垃圾桶,我不止一次看到工作人员从里面掏出垃圾和枯叶。”

  记者踏察:

  三小时内 无一人向邮筒里投信

  路边的邮筒真的像郭师傅所言的那般寂寞吗?近日,记者分别在上午与下午各站在位于五马路繁华商业区的一个邮筒旁一个半小时,而在总共三个小时的时间内,记者并未看到有人往邮筒里投寄过信件。

  下午四点半,记者遇上了来这里取信的工作人员王先生,他告诉记者,现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整个邮局有时候一天也只能收到十几封,最少的一天只有一两封。“其实这寄信函也分时段性,逢年过节的时候在邮筒里寄信或者明信片的还是不少,虽然这儿平时的信函不多,但我每天还是会按时来开箱。”

  每天除了开箱取信,王先生还要负责清理里面的杂物,维护邮筒整洁。“有时候一些小偷在偷取钱包后,把钱拿走,会把剩下的证件、票据都塞进邮筒,我们同事之间也常常开玩笑,说这邮筒简直就像个聚宝盆,常常带给我们惊喜。”

  观点碰撞:

  ●年轻人:发短信电邮比写信方便还实惠

  面对着寄信的人越来越少,邮筒根本“吃不饱”的现状,很多市民都和郭师傅有一样的担心:这街边的邮筒会不会逐渐消失?

  的确,写信这种与远方亲友的沟通方式,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在电子邮件、电话、短信、QQ、微信、视频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围剿”下,曾经承载着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邮筒,仿佛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局外人”。

  “我平时与朋友联系,早就习惯了用QQ、电邮或打电话,只是偶尔用EMS等寄东西。而从经济角度来说,发短信电邮都要比写信来得实惠。”一位穿着时尚的妙龄女孩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

  “你交过笔友吗?”记者好奇地问。“现在谁还交笔友啊?多老土!”女孩笑着拿出自己的手机。“微信、微博、易信,都能马上交到天南海北的朋友,哪还用耗时半月去等一封信?”

  ●老年人:鸿雁传书充满温暖和幸福

  “当时最开心的就是传达室贴出我的名字,意味着我有信来了。”谈起对信件的感觉,曾在纺织厂工作的刘女士回忆说,30年前自己还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因为电话根本没有在家庭普及,住在职工宿舍的她只能靠写信与同学和朋友唠唠家常、说说近况,“我每周都会将信投到马路对面的邮筒里,然后等待他们的回信,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幸福。”

  “打电话传递出来的感觉和透过文字表达的情感完全是两码事,一个冷冰冰的,一个则温暖极了。”在上了年纪的李大爷看来,传统信件绝对不能被短信等电子方式取代,因此邮筒是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我常常担心,如果街头邮筒消失了,寄信就不方便了。要知道,写信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联系方式。”

  回应:

  邮筒短期内不会“下岗” 每天都有人开箱取信

  如此寂寞的邮筒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对于大家的疑惑,长春市邮政局运行保障部负责投递业务的相关人士表示:街头邮筒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就是为了服务群众,短时间内不会被取消。

  “虽然这10年,邮筒的寄信量至少下降了70%,但存在即是合理,邮筒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写信的主要是老年人,年轻人一般是寄纪念明信片的比较多。如今除了在邮局旁边的邮筒使用率较高,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到几十封信以外,那些孤零零守在路边的邮筒则是常年“饥肠辘辘”。“附近沿街的邮筒,平均下来每天也就一两封信,而20年前,邮局收信时都必须用麻袋来装,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位工作人员慨叹道

  据省邮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省平信业务量为7690万封,2012年降至1627万封。“10年间,我省平信数量减少6000多万封。”工作人员说。

  即使如此,邮筒在短时间内也不会下岗,邮局也仍旧会每天安排工作人员前去开箱取信。“城市邮筒曾是为市民提供便利的邮政工具,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责,设立、维修、移走、拆除邮筒都需要上级部门严格的审批,我们是没有权力轻易取缔任何一个邮筒的。”据长春市邮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据统计,目前长春市内各马路上及邮局门前总共有258个邮筒。“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新的小区、新的学校等不断增加,有的邮筒被围被占,我们就会根据实际情况将失去功能的邮筒移走,在人们需要的地方再增加邮筒。”工作人员表示。

  专家建议:

  有空不妨写封信

  回味独特的味道

  我省著名民俗学家施立学老师认为,书信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人把家书看得很重要,杜甫更留下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其实,书信的最大作用在于凝结情感和智慧。“那些父母给子女写书信就是家教的一种方式,无形中把情感、为人处世道理传递给了子女。相比短信、QQ等通讯方式,书信里保存的情感更真切、持久。”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无论是人们写信数量的锐减,还是科技带来即时通讯的便捷,映射的都是这样的现实:面对科技浪潮,书信境地尴尬。

  同时,现在的人们又常常会有这样的厌倦:厌倦大量复制转发的手机祝福短信;厌倦朋友之间用QQ简短而没有意义的聊天;厌倦没有表情、缺乏温情的手机回复信息;厌倦了“快餐化”的情感和直白的交流……

  在施立学老师看来,书信作为一种对自身情感的审视和交流,不能忽略也不该消失。虽然现在“鸿雁传书”因为文化传承氛围不浓厚、宣传形式单一等问题日趋没落,但是,它依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他建议,市民不妨偶尔提起笔来,给远方的亲友写封书信,让自己和收信人共同体会书信带来的美好感觉,共同回味那股独特而深蕴的味道。

  他山之石:

  欧洲数字化邮政已经盈利

  近些年来,全球传统邮政业务萎缩,各国邮政局都面临着不小的财政压力,它们一边进行裁员以缩减成本,一边进行改革探索以增强盈利能力。

  作为全球邮政的 “巨无霸”,美国邮政的日均邮件投递量占全球40%,但它依然还是在2012财年亏损159亿美元。为此,美国邮政采取裁员、减撤邮筒、提高邮价等措施,还提出暂停周六投递业务和自行决定员工医疗福利支出等计划,但见效甚微。2012年美国邮政署署长帕特里克·唐纳霍表示,邮政署考虑在2015年之前削减22万个全职工作岗位并关闭300家邮件处理中心。

  而法国邮政则在2010年裁员11700名员工,2011年裁员10000人。

  瑞典和丹麦政府在2008年将两国邮政部门合并,以整合资源、对抗竞争。比利时、德国、瑞士等欧洲许多国家的邮政,早已开始向客户提供数字邮政业务,比如瑞士邮政,就能够将客户的信件扫描成电子版,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寄出。通过长达20年的探索和发展,欧洲许多国家的数字化邮政模式已经盈利。近些年,更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邮政加入到电子化业务的队伍中,美国、新西兰、法国、意大利、挪威、以色列等国邮政都开始涉及电子身份认证、认证支付、电子商函、电子政务及个人通信等领域。

  (记者 毛焯/报道)

【编辑:王安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