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垃圾分类推行十余年 有望纳入法制化管理

2013年12月09日 15:44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 有了分类明确的垃圾箱,还需市民分类意识和配套制度的跟进      

  申城垃圾分类推行十余年,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没有刚性的法律法规约束是症结之一。前不久,本市召开《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垃圾分类这件民生大事终于有望纳入法制化管理。

  上海是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但相比同期开始推广垃圾分类的台北,差距很大。一些市民“吐槽”:“就算我们分好了,环卫系统还是混装混运混处,末端处置跟不上,不是白分吗?”有人抱怨:“垃圾分类标准一直在变,一会分有机无机,一会分干湿,一会又“2+X”,我们搞也搞不清。”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也成为矛头所指。

  积极参与人群主要是谁?

  长宁区芙蓉江路103号的芙蓉小区是本市第一批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记者在垃圾厢房边蹲点1个小时,有31位老人将湿垃圾除袋投入咖啡色“湿垃圾”箱,把塑料垃圾袋投入黑色“干垃圾”箱。

  63岁的保洁工吴阿姨负责在垃圾厢房二次分拣。她说,现在小区里大概有三成居民能做到正确的垃圾分类,其中绝大多数是老人。中青年人不是嫌烦嫌脏,就是根本搞不清怎么分类。每隔1小时她就要到小区里的2个垃圾厢房巡一圈,将干湿垃圾分开,间隔时间稍长就不行。每天,分离出的湿垃圾(厨余垃圾)大概有2个垃圾箱。

  市容部门调查发现,旧小区的垃圾分类做得较好,并不是原先人们以为的高档小区。因为高档小区内有许多保姆负责扔垃圾,不清楚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截至目前,全市已在近万个场点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到403个机关、1244个企事业单位、991所学校、631个菜场、108座公园、195.88万户居民。

  市绿化市容部门也推出了一些激励手段,希望逐步培养市民的好习惯。他们与团市委联手组织发起了“换出更绿色的上海”——垃圾分类新理念推广行动,以绿色账户为载体,联合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在居住区开展日常生活废弃物(有害垃圾、饮料纸包装、玻璃瓶)及家用电子废弃物定期交投、积分换礼的活动。上海绿色账户注册用户通过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等绿色账户回收兑换活动,获得绿色账户积分,可在绿色账户网上换取各种日用品,还能换公园门票,以绿色行动赢得绿色享受。

  垃圾末端处置去向何处?

  近万个场所产生的垃圾按要求分类后,如何装车、运输、处置?

  本市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有严格的工作要求,要求各区县环卫部门配置与源头分类需求相适应的分类收运能力,落实分类收运。分类后垃圾的混装混运,是对环卫考核一票否决的项目。本市的生活垃圾分流分类处置体系正逐步完善,分类后垃圾有了较为明确的处置流向。

  ■ 废旧衣物 本市废旧衣物回收工作主要依托市场化运作模式,由社会回收企业自行承担收运处置工作,企业在部分小区设立废旧衣物回收容器,并负责上门收运。截至今年10月底,本市共回收废旧衣物300余吨。

  ■ 废玻璃 本市在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设专项玻璃投放容器,目前收集工作主要由居民自行投入或小区保洁员二次分拣时分出,区环卫企业负责将废玻璃统一运至区中转站或集中堆放点,达到一定量后,统一交售给玻璃回收企业处置。

  ■ 有害垃圾 主要包含废荧光灯管、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收集工作主要由居民自行投放至小区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或由小区保洁员二次分拣时分出。目前全市共设40个有害垃圾集中收集点,由区环卫企业负责将居住区有害垃圾统一运至集中收集点,再由有害垃圾专项收运企业分别交售给上海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和上海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等地专项处置。截至今年10月底,本市共收运有害垃圾250余吨。

  ■ 湿垃圾 目前,全市湿垃圾(集贸菜场垃圾分流和居民区厨余垃圾小分类)处置能力超过1300吨/日。为提升各区县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能力,本市发布《关于湿垃圾专用收运车辆购置补贴的实施方案》。为解决湿垃圾处理后资源化利用出路问题,整合环卫、绿化、林业等领域专家,开展湿垃圾处理后加工产物用于绿化林业土壤改良的中试研究;集中开展生化处理机就地处理的技术测试;组织编制市湿垃圾处理专项规划。

  分类标准为何一变再变?

  “善变”的垃圾分类遭市民诟病,相关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上海市从上世纪末开始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当时,生活垃圾末端处置方式以填埋为主,所以上海最初尝试单独收集电池等有害垃圾。随着末端处置方式逐步向填埋、焚烧、综合处理等多样化发展,垃圾分类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生活垃圾焚烧前需对废玻璃单独分类,因为玻璃进入焚烧炉容易粘结炉排,引发机械故障,影响焚烧效果;而综合处理方式主要以堆肥技术处理垃圾中的有机成分。因此,2000年以后,上海采取了“一市两制”的分类法——在焚烧厂服务地区实行“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分类方式;在其他区域实行“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方式。

  本世纪初,上海生活垃圾末端处置方式基本确定以焚烧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增加,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上海在居住区实行“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类方式。2010年世博会后,借鉴台北案例,结合上海实际,本市从2011年开始在居住区推进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

  由历次分类方式的调整可以看出,“末端处置决定前端分类”的理念贯穿其中。垃圾分类方式的改变,其实是由垃圾末端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能力决定的。随着末端处置技术的不断提高,分类标准也会相应调整,将出现更多的专项分类品种,是大势所趋。

  台北垃圾分类有何经验?

  上海推行了17年垃圾分类,但为什么成效依然不显著,与台北差距较大?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在地域范围、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客观条件方面都与台北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制度设计、执行效果、执法成本等都有较大区别。

  首先,垃圾的定性与管理不同。台北市垃圾管理工作由政府主导,对垃圾的定义包括“一般垃圾”和“资源垃圾”。台北垃圾减量的成效,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类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并通过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逐渐推进。而上海市生活废弃物传统上分为“废品”和“垃圾”两大体系。其中生活垃圾的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运输处置由政府主导,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有资质的企业承担。而“废品”未纳入“生活垃圾”范畴,回收利用由市场主导。

  其次,机制设计不同。本市垃圾分类的机制设计不够完善,导致市民观念仍停留在“你要分类”,而不是“我要分类”。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经济杠杆来推动。台北对分出的玻璃、有害垃圾、报纸等不收费,分不出的则需收费,最终市民越分越细,从而使整个机制得以良性循环。而上海市短期内征收居民生活垃圾处置费的条件尚不成熟,正在积极探索以正向激励为主的推进机制。所以,简单评价两个城市“孰优孰劣”是不科学的,还需认真分析台北垃圾分类减量成功的原因,借鉴其经验,结合本市实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提出具有上海特点的垃圾分类减量的目标和路径。(本报记者 郭剑烽 本报记者 陈正宝 摄)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