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市环保局详解最强污染 称明年将建重污预警

2013年12月10日 08:46 来源:新民网 参与互动(0)

  申城上周经历了罕见的空气污染,602.3微克/立方米的PM2.5小时浓度达到国家峰值的8.6倍。市环保局今天(12月9日)透露,本市将于明年建成重污染天气预警系统,环境空气质量分区日报也将正式发布。

  峰值高于国家值8.6倍

  今年11月以来,本市已经启动了4次重污染预警和1次严重污染预警,上周六(6日)的重度霾天气,更是刷新了申城自有PM2.5预报以来的纪录。针对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市人大今天专门组织部分代表实地察看本市环境监测和预报站点,并听取市环保局关于上周出现的“最强污染”的情况报告。

  据市环保局局长张全介绍,监测结果显示,上周的污染是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下污染持续累积造成的,除常态本地和区域工业、机动车排放外,北方地区冬季燃煤采暖污染的远距离输送和区域性秸秆焚烧的叠加共同作用,使得污染程度进一步加剧。

  张全表示,从本市情况来看,11月30日开始受到污染侵袭,12月1日起基本形成污染态势,此后随着输送、累积和叠加,污染物于12月6日达到顶峰。具体污染来源方面,1日至2日以区域污染输送为主,3日以来本地和区域污染排放持续累积,6日受北部污染物团缓慢南移和螺旋形气流影响,污染程度急剧增加。

  监测显示,12月6日13时,本市PM2.5小时浓度高达602.3微克/立方米,为国家小时均值标准70微克/立方米的8.6倍。不过上海的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江苏南京12月3日11时的PM2.5小时浓度达到943微克/立方米,山东乳山市12月5日11时高达1000微克/立方米。

  据介绍,11月30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较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并随之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霾污染。从山东东南部至江浙北部的大面积范围成为核心污染圈。

  减排一半靠结构调整

  张全表示,本市将更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体包括电力污染治理、清洁能源替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污染防治、区域整治和结构调正、秸秆禁烧和利用等七大方面。

  “我们在煤烟型污染尚未完全解决的同时,石油型污染问题日趋严峻,以PM2.5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比较突出,臭氧夏季超标现象也比较严重。”张全表示,当前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除了复合型、区域性污染凸显,治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交通、能源、工农业等都有较大贡献,社会生活也是重要的污染来源。要实现既定的污染减排,至少一半还得来自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

  张全同时坦言,目前在环境管理中还存在部门间合作不够、基层执法监管手段不够多等问题,区域联防联控还处于初级阶段,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科研支持保障还比较薄弱。

  AQI预报存在滞后性

  针对这一波罕见的空气污染以及本市大气防治工作,与会代表纷纷提出建议。郭雄和张展两位代表指出,基于24小时平均浓度计算的AQI,相对于空气质量的小时变化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让学校决定是否继续让学生进行出操和晨练非常为难。

  陈必壮和陈钟宇代表更加关注来自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呼吁本市应进一步加大对集卡、土方车等货车的扬尘控制,破除对外牌超标车无法处罚的窘境,同时研究出台针对机动车总量的控制措施。

  徐荣等代表则建议,本市应尽快将空气污染预计纳入市政府的统一预警体系,同时进一步向民众普及空气污染危害和防治的相关知识。

  有望升级世博大气保障

  针对代表们的建议,张全透露,本市将于明年初试行环境空气质量分区日报,并力争6月正式发布,明年年底前还将建成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与此同时,环保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完善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和实施细则。

  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大气联防联治对大气环境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全表示,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本市正在会同江苏、浙江两省和有关部委筹备建立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今后,两省一市在环境改善目标上将实现同步,并在煤炭总量削减、清洁能源替代、黄标车淘汰等方面加强措施协同。

  同时,环保部将在上海设立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预警中心,通过更大范围内大气污染源、空气质量监测、气象信息的共享,提高区域大气污染预报预警的效率和水平。(新民网记者 沈文林)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