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底线保障不应被“新闻化”和“标杆化”

2013年12月10日 09:55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备受关注的“井底人”王秀青,已在某高校找到工作月薪3000至4000元,包食宿。

  据报,京郊人王秀青,因家庭困难,在丽都饭店附近帮人洗车,为节省开销才找到井底居住。

  王秀青很幸运,从“井底人”瞬间变成了月薪三四千的人,而且几天来一直有好心人来送钱送物,乡镇和村里也关注到了他,让他提交申请低保的手续,对他来说,苦日子终于结束了。从新闻报道王秀青家的细节来看,他的家庭情况及境遇困难并非绝无仅有。平心而论,像他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甚至有许多人的困难比他还要大很多。王秀青生活的瞬间变化,并不是因为他的困难的特殊性,而是因为“井底人”这种抓人耳目令人猎奇的生活状态,被媒体曝光。

  他的幸运之处仅在于,于困难群体之中,得到了意外的关注,而他的幸运则是一种偶然的结果,而不是社会保障机制带来的必然结果。

  照理,街道办是社会保障机制最终端的末梢神经,但如不是媒体报道,街道办还不知道“井底人”。在社会保障机制这条底线之内,“及时雨”变成了“马后炮”,相关部门这样的被动,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王秀青们的不幸,除了生活的不幸,还有命运的不幸。即他们生活的“不幸”,必须要有某种“新闻性”做药引,否则,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困难也就得不到解决。

  社会保障的意义在于最后这条底线的普世性价值,它针对的是底线上的所有困难家庭,社会保障是这些家庭共同的网底才对,“新闻化”和标杆化会使底线应有的意义大打折扣。而且对于一些困难家庭而言,也会从心理上产生“争取”亮点的趋向,而这样的“争取”,客观上也会造成一种“厚此薄彼”的不公平状态。(时评人 马进彪)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