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庆阳扶贫现多位“林老板” 黄土高原再造子午岭

2013年12月11日 16: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甘肃庆阳扶贫现多位“林老板”黄土高原再造子午岭
    横跨陕西甘肃两省的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亦为黄土高原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 赵龙 摄

  中新网甘肃庆阳12月11日电 (记者 侯志雄)位于甘肃庆阳华池县西南部的城壕乡,属子午岭林区边缘丘陵沟壑区。当地人张明裕从2007年开始带领家人在自家的荒山上营造油松林,目前已完成造林1400多亩。

  现在张明裕种植的油松中树高1.5米以上的有3万多株,按市场价值三四百万元。今年有外地客商来采购,每株油松出价100元。此外,他还在相邻的悦乐镇租地40亩建立了苗圃基地,每年可收入2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建立育苗基地100多亩。

  无独有偶,宁县春荣乡三曹村村民宁升印2002年承包本村撂荒地140亩,定植油松10万株。他从2011年开始出售2米以上的油松幼树,三年共销售4万株净收入223万元。目前,还有2.5米以上的油松近6万株,按当前市场价计算,总价值达780万元。从事种植油松的10年间,宁升印的纯收入可达到800万元以上。

  他们从农民转身成为名符其实的“林老板”。

  横跨陕甘两省的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亦为黄土高原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在甘肃庆阳境内林地面积768万亩,当地人说子午岭林区是“陇东绿色的天然屏障”。

  然而,备受子午岭恩泽的庆阳市却生态功能脆弱。据庆阳市林业局的资料,当地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仅为25.26%,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与庆阳总量不足的森林资源相对应的是当地拥有宜林荒山730.8万亩。

  庆阳市林业局通过调查发现,宁夏、内蒙及北京防护林建设及周边的市县城镇化绿化中需要大量的苗木,这为当地建立苗林结合培育基地提供了机遇。将700多万亩宜林荒山以苗林结合培育产业利用起来,种植的品种以市场来决定。

  甘肃省长助理、庆阳市委书记夏红民表示,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必须征得农民自愿,同时可作为庆阳市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为此,庆阳官方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加快绿化步伐的意见》,决定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宜林荒山林木种苗产业培育,对种苗培育、荒山造林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给予适当补助,每年利用宜林荒山100万亩培育林业种苗产业,到2020年,实现荒山造林700万亩。

  当地冀望以七年时间利用宜林荒山造林700万亩,相当于在庆阳市境内“再造一个子午岭”,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将提升近10%。

  庆阳市林业局测算,在宜林荒山造林一亩地植440棵树,7年后逐步采伐,采伐标准按国家公益生态标准每亩留110棵树。通过采挖大树补栽小树的方式,可保持循环永续发展。这样,经估算亩均收入1万元左右,换而言之,730万亩宜林荒地即700多亿元,能使当地农民人均增收超过3万元。

  庆阳市市长栾克军表示,将调动全社会参与“再造一个子午岭”的积极性,将此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切实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绝不能“虎头蛇尾”。

  而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不乏农民种苗木致富的例子,宁县盘克镇的苗木基地已经成为村民的“聚宝盆”。2006年,前渠村村民马宁源与街东村村民段怀宁、郝湾村张鹏涛三人投资8万元合种油松47亩。如今,这些苗木已创收入100多万元。该村318户人中有280户就发展苗木产业,年创经济收入700多万元,一半以上农户都买了私家车。宋庄村村民畅得奎靠苗木产业年收入210多万元,村里从事油松育苗的286个农户每年实现经济收入600多万元。现在,盘克镇10%以上的农户种植绿化苗木,总种植面积近1.53万亩。而在宁县,36个苗木专业合作社每年培育各类苗木40多种达3.5万亩。

  2008年,国家出台的《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依法把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商品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

  “以前宜林荒地造林只顾绿化效果,忽视经济效益,同时缺少政策保障,现在通过谁投入、谁收益,利用荒地造林不占农民的口粮田,扩大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庆阳市林业局局长樊德民说,农民有栽树采伐权利,同时具有经济收益,当地得到绿化生态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