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绿色建筑“期中测验”不及格 运营一年便难节能

2013年12月13日 15:52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头戴“太阳帽”,身披保温层,内装恒温恒湿系统,脚踩地源热泵……一身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建筑时尚又环保,从设计到建设落成焕发着“绿色生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正在对全市首批60幢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建筑,开展节能环保“期中测验”——评估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营效果,结果却出人意料——几乎所有“答卷”都让人不满意:绿色技术“纸上画”、绿色应用“墙上挂”、绿色节能难长效。

  日前举行的上海市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研讨会上,专家纷纷指出:绿色建筑前期设计犹如“技术选秀”,具体应用忽略使用者习惯,后期绿色运营维护更几乎为零,这直接导致一些项目沦为新技术的低效堆砌。

  忽视本地实际情况

  节能设计有“硬伤”

  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核心环节之一。绿色建筑可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而节地、节水、节材也间接实现了节能,我国绿色建筑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15年末,全国20%的城镇新建建筑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杨建荣博士给出最新数据,目前全国已公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建筑项目)1025个,其中上海86个,名列前茅。

  不过,这些建造设计之初已经获得绿色设计标识的建筑,运营一年后只有不到10%能继续获得“节能勋章”——绿色运营标识。绝大部分项目的“绿色荣誉”只是停留在图纸上和竣工之初,用上一段时间后出现各种“水土不服”。例如,上海一幢办公楼在绿色设计之初,简单照搬了德国高标准围炉结构节能设计,保温性能和气密性很好,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滨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某些特定季节自然风充足,室内温度过高而室外温度适宜时,通过开窗就能快速排出热量。结果,整幢大楼几乎开不了窗,全靠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来调温,不仅先期绿色技术成本投入高,后期用能成本也高。

  再比如,本市一幢“绿色老年公寓”,每栋楼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集热储热,集热器和水箱均放置于屋顶,恒温循环,燃气辅助加热,保证打开水龙头就有温度适宜的热水流出来。投入实际使用后,绿色节能技术却几乎全部失效。因为,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使用热水量很小,甚至一些老人洗澡时会去公共浴室。辅助热源、循环泵很多时候都在空转,即使每吨15元的热水费用,仍然抵不过飙升的单位能耗成本。

  未必都要“高大上”

  精巧设计事半功倍

  没有一项节能技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绿色建筑技术不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关注末端使用的真正需求,充分考虑建筑用途和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绿色建筑的技术才能“打动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技术中心主任田炜指出,一些建筑项目为了绿色而绿色,积极采用各种节能设备,消极关注技术的使用环境,节能建筑很可能变成耗能大户。例如,我国一个机场建筑设计中,采用国际上相当先进的溶液除湿系统来节能降耗。这套高端设备要求也高:盘管末端干湿分离,运行环境需封闭。机场正式运行后,熙攘的人流使整个环境处于开放状态,大大降低除湿系统的运行效率,不得不又加配常规空调系统。

  其实,设计者稍动脑筋,运用常识设想一下机场的真实环境,很容易找到经济又实用的节能方式:航站楼陆侧即办票大厅,也是送行处,人流量很大,空间高敞,要求有良好的通风与采光,还得避免眩光方便人们寻找各种标识。在建筑设计上,只要室外条件允许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避免全封闭的恒温设计,减少空调能耗;设计良好的自然采光,以减少照明能耗。相反,在航空楼空侧即乘客主要停留的候机空间,要有良好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湿度、明亮开阔的视野,避免飞机起落的强噪音干扰。在建筑设计上,就不能采用自然通风解决热舒适问题,可以安装比较先进的恒温循环设备等。

  而且,不同功能的建筑使用要求不同,采用的节能技术自然也不同,有时候一个低技术的精巧设计,就会事半功倍。以本市两座商场建筑汇金广场、飞洲国际为例,统计显示照明都占商场建筑总能耗的一半,这与一般办公楼不到20%的照明耗能完全不同。“因此,可通过节能灯具、智能分时控制及优化设计照明供电系统等技术,降低能耗。”在田炜眼中,只要与终端用能模式匹配,就算不那么“高新”的绿色技术,同样是上佳选择,“在中小学教室的绿色节能设计中,纵向分区控制,也就是靠窗一排、当中几排、靠门一排的灯各自有一个开关控制,就可节省2/3的照明能耗。”

  建议出具“使用说明书”

  减少操作不当增能耗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大体分“两步走”:设计草图画上各种各样的绿色技术,建筑施工中“挂上”节能设备,即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待项目建成后运营一年再评估达标,才获得绿色运营标识。目前,国内大部分绿色建筑迈出了“第一步”,却难以踏出“第二步”,仅仅满足于戴上一顶“技术帽”即可。

  实际上,这顶“技术帽”——可再生能源的选择,只是绿色建筑的夺目塔尖,非扎实根基。田炜画出一座绿色建筑技术选择的“金字塔”模型:塔尖是对可再生能源的选择,引人注目却应用最少;第二层为提高已有设备能效,较新技术的采用广泛许多;第三层则是基于建筑功能和使用者习惯的建筑设计,包括自然采光、通风、遮阳,墙体保温和隔热,立体绿化等技术含量不高,却匠心独具的高效节能手段。

  以此次调查中的本市60多个示范绿色建筑为例,有的建筑配备了很好的太阳能热水泵,之前运行良好,由于换了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不会用,就此成了摆设;有的项目设计科学、建设精心,建成后才发现太阳能板放置的地方完全被隔壁房子阴影遮挡,形同虚设;还有的光伏蓄电池坏了,业主一天到晚要换,物业却没钱换,整套系统就废了……这一现状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可能影响政府部门对建筑节能的决策和规划。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建议,尽快建立并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能效评价体系,从建筑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收集大量数据,科学测算评估建筑实际的节能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保证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绿意盎然’,建筑投入使用之际,应由设计和施工方出具一份绿色建筑使用说明书,给建筑的使用业主和管理物业,以便后续运营和维护有的放矢。”田炜告诉记者,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不同,技术设备较多,节能设计处处用心,若是使用不当或操作有误,不仅不节能,反而增加能耗。(马亚宁)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