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大学生冒充农民工”源于形式主义

2013年12月24日 15:48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近日,河南中原工学院的近百名大学生接到通知,只要参加该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一个“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社会实践证明”,还可以在星级评定上获得加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被带到一处工地,分发了安全帽冒充农民工,在寒风中站了两个多小时,迎接某公司领导的视察。(12月22日《南方都市报》)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和农民工并不搭界,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群体。然而,正所谓人生如戏,大学生也可能穿上 “马甲”,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工。只不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并不是为了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验农民工的酸甜苦辣,而是为了完成一次社会实践的考核任务。

  当社会实践和评优评先乃至毕业挂钩,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趋之若鹜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大学生冒充农民工”的初衷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如果没有考核压力,又有多少人愿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如果说企业的形式主义是“大学生冒充农民工”的根源,社会实践的走调、变味甚至名不副实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在迎合权力意志的成人思维的裹挟下,学生们一次又一次成为形式主义的受害者。小学生“秋穿夏装”也好,“大学生冒充农民工”也罢,为了追求视觉观感,满足领导的权力欲望,学生们走出教室,进行了空间置换和角色扮演。可是,脱离了真实的态度和真实的力量这一根本,弄虚作假的视察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如果企业没有形式主义的业绩观,如果高校没有形式主义的考核办法,“大学生冒充农民工”就不会上演。“大学生冒充农民工”之所以能够蒙混过关,源于公司领导走马观花的视察——辨别农民工和大学生简单易行,“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倘若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学生就没有必要“客串”农民工了。

  社会实践说到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大学生只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加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做到“学习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可惜的是,许多大学生都将社会实践当成不得不完成的“包袱”,采取五花八门的手段来应付任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往往只读到轮廓、只晓得皮毛,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至于事实如何,真相怎样,通常都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之内。

  与“白领辞职当民工”不同,“大学生冒充农民工”说到底只是商业机构和大学生“合谋”的一场表演:公司千方百计地迎合领导,大学生想方设法地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只有杜绝形式主义的业绩观和考核方式,“大学生冒充农民工”的闹剧才不会重演。(杨朝清)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