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中国北疆的鄂温克使鹿部:古老文化的今天

2014年01月08日 15: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8日电 题:在中国北疆的鄂温克使鹿部:古老文化的今天

  作者:乌瑶

  “我们的历史就像一页已经翻过去的书,是上一页的内容。如果连我们本民族的人都很少回去翻开那一页,那更何况是其他人呢?”60岁的使鹿鄂温克玛妮老师在谈起民族文化传承时,感慨地说。

  使鹿部系古称,意思为“驱使驯鹿的部落”;是中国鄂温克族三大部落之一,是我国目前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驯鹿驯化史和部族史紧密联系。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的族人仅存200余人,族人常被称为“使鹿鄂温克”。

  目前,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我国稀有珍贵动物驯鹿种群的唯一产地,当地的使鹿鄂温克们几百年来长年居住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从事游猎生产和饲养驯鹿生活,比较完整的保持着鄂温克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素有“使鹿部落”,“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驯鹿之乡”的称号。

  玛妮老师今年60岁,老共产党员,无神论者,退休前是国家公务员。为了上学,她8岁从山上走了下来。她告诉记者,在使鹿部,像她这样的人非常少,大部分年轻人因为舍不得脱离传统部族生活,都选择小学毕业后就再回到山上,与心爱的驯鹿一起。

  “我只是使鹿文化的收集和整理者,不是研究的人。”多年来,玛妮一直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尽可能的全面收集使鹿鄂温克过去的生活,包括恢复驯鹿的头饰,绣花、神话故事、萨满文化、民族服饰工艺等。

  她不仅把自己儿时的记忆整理出来、讲给别人听;有时还采访部落里的老人们,年纪最大的有100多岁。“像古老的棕熊崇拜、萨满的一些文化,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若想把它记录下来,只能去问部落里更老的老人。”玛妮如是解释道。

  玛妮老师说,虽然她一路走来,大城市也待过,各种各样的文化都见过,但脑子的那根筋还是很顽固的。“思索起来,我们民族的文化还是很精彩,它有好多内容。”她还表示,“能传递给其他民族乃至世界,使大伙了解大兴安岭这一支使鹿部落的生活。”

  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负责人杨玉成用“悬崖的边缘”来形容使鹿部传统文化的面临的处境。“使鹿鄂温克人数非常少,只有二百余人。他们在面对外来冲击时,适应能力和抵抗性都非常弱,可以说,他们传统文化的处境是非常脆弱的。”

  “尤其像使鹿鄂温克这样无文字的族群,本民族的所有文化、思想和历史,都要通过口头非物质的民歌代代相传,而民歌等表现形式都是与他们的生活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杨玉成继续说道。“按现在人的观点来看,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脱离了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在新的环境中,即使人活了下来,但他们第一个丢失的就是他们的传统。就这样,民族文化会随着这一过程很快消失。”

  在玛妮老师看来,使鹿鄂温克的不少老传统也真的快“断篇”了,最首当其冲的就是民族语言。“现代化和汉语对我们的冲击太大了。40岁以下的,语言能力非常差。像小青年们,他们去山下接受现代化的东西,回来以后仍然讲汉话。而且在有些人心里,总觉得说少数民族语言就是落后的表现。”说起这些现实来,玛妮也很是难过。

  “玛妮老师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在干,到现在为止,她做那么多的记录,连个录音笔都没有。”同行的丽娜老师说起来很是感慨。

  古香莲是从小在猎民点长大的使鹿鄂温克人,现在在内蒙古根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她告诉记者,鄂温克语已于两三年前进入民族小学课堂,政府还组织了专门面向社会的民族语言培训班。古香莲自己在工作业余时间带头整理、收集本民族词汇,于2012年组织出版了《敖鲁古雅鄂温克语读本》。因为使鹿鄂温克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用拉丁字母、国际音标、汉字进行记录,并附录了汉文翻译。

  不仅如此,政府还组织成立了伊日刊民间艺术团,团员全部是使鹿鄂温克人,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每到节日也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我很喜欢、也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使鹿鄂温克都很热爱它,我们会有意识的去保护它。”古香莲如是说。

  目前,也有一些学者、社会人员在呼吁、抢救使鹿文化,也有不少人去过使鹿鄂温克部落,为他们的文化落泪、感叹、写诗、拍纪录片。“但是真正对它文化的保护、传承行动还是落实得太少。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能简单用物质生活水平来衡量。更重要的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要把这些文明与文化保留下来。”杨玉成表示。

  他们也试图抢救。杨玉成老师曾想,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一个使鹿鄂温克传统音乐传承班,将玛妮老师聘请过来当老师,招几个鄂温克使鹿部的年轻学生,来学习鄂温克传统音乐文化。“我们后来也想,即使是传承班办起来了,玛妮老师也请过来了,但仅仅二百余人的部落里,能找到符合学习条件的年轻人么?再说,已经被现代文明所浸染的年轻人,能够回头学习传统文化吗?而如果招来的是其他民族、部落的学生,那还算是传承吗?”杨玉成谈起使鹿部的文化传承,不太乐观。

  “沉甸甸的历史的作业似乎有点完不成了,我一直在写、在抢救、在往前追。写的时候很伤感,但是把鄂温克文化拿出来的时候也有浓浓的民族骄傲感。”在采访的最后,玛妮老师用她那低沉的语调,慢慢说道。(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