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打工者春晚”释放文化和乡情饥渴

2014年01月14日 11:16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自从2011年第一届“打工者春晚”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首次亮相,到如今已是第三届了。它逐渐受到多个地区工友的关注。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节目单上出现了不少小品,还有哑剧、歌舞剧。“歌曲传递的信息少一些,而小品有剧情,更能真实立体地反映工人们的现实生活。”晚会负责人、工友之家总干事孙恒说。(1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打工者春晚”的声音虽然有点粗糙,他们的“文化动作”、舞台节奏还有点局促忸怩,但这些节目来自机床轰鸣的车间、钢筋水泥脚手架,是汗水、泥水、泪水、社会沧桑的浓缩提纯,这种与大地默契合拍的艺术心跳,与打工者诉求心心相通的“工人标准”,同样是一种艺术精粹。

  当下,中国外出务工群体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人口总量,新型城镇化已成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所以,各级各类文化发展,就应该给这些主要以体力为职业、在漂泊中追梦的生存者以充分的关注,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接纳和理解他们合理的文化诉求,比如思乡、维权、打破城市歧视,有尊严的劳动等。文化会因为这种“机床的声音”富有感染力和认同感,工人兄弟们会因为这些源自内心的歌唱,而让生活情趣、精神尊严不断提升。

  可是,当下反映打工者的作品,无论质量和数量,还不够多、精。其一,不少作家和艺术家,“关门创作”、“闭门写作”的风气仍屡见不衰,笔下的汗水味、泥土味不足,从而滋生出更多的浮躁和肤浅的颜色。其二,诸多文化评价标准,过分追求专家化、技能化,技巧派、炫技派更有市场,比如“飚高音才是美”等,而唯独忽视了艺术的本然内核:如真诚、生活的温度等。其三,各种表演和演出,贵族化倾向严重,动辄几百元甚至是上千元的“艺术高消费”,阻碍了民间和草根的文化消费和发展热情,影响了基层艺术的生长。“打工者春晚”所体现出的,不仅是一个新鲜的表演舞台,更是一种积极、健康、开阔的文化理念。它受到热捧的背后,实现了打工者在城市的文化饥渴。

  整个社会要努力解决这种“文化饥渴”,多发展这种“工人阶级的标准”,多弘扬这种“来自胸腔”的艺术。更多名家、专家、大师,要多扑下身子,多汲取一线和车间的草根气息、社会味道,让社会文化得到更为均衡、健康和澎湃的发展。(耿银平)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