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去年环评拒批项目数量达1027个

2014年01月14日 11:2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过去一年,东莞市全年累计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产业政策项目1027个,拒批项目数量较2012年拒批的325个大幅增加。昨日举行的东莞市环保系统2013年工作总结大会透露,为加快改善环境质量,最近一年,东莞一直在加强污染源头防控,大幅提高涉气涉水排污项目环评准入门槛,环评拒批项目数量达1027个。

  市环保局局长方灿芬透露,2014年,东莞继续环保政策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安排。

  几乎每个镇街都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据方灿芬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东莞市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污染源头防控,全年累计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产业政策项目1027个。记者对比2012年的官方统计数据发现,2012年东莞市环评拒批的项目仅为325个,也就是说,2013年拒批项目数量同比增加了三倍有余。

  对此,东莞市环保局解释称,拒批项目数量大幅增加的关键在于东莞提高了涉气涉水污染项目的准入门槛。据介绍,2013年,东莞市环保局先后牵头制定清洁空气(第二阶段)、南粤水更清、石马河整治、茅洲河整治、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水乡经济区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黑烟囱和无证照污染企业整治、土壤环境治理等方案;并在几乎每个镇街都划定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减少空气污染。

  在加强污染防控的同时,过去一年,市环保局同样积极履行环保职能,服务全市转型发展。在全市举力支持“三重”建设的背景下,环保部门全面推行重点项目台账管理、专人跟踪、定期会商、绿色通道等制度,加快环评审批效率,全年共完成120项省市重点项目、20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环评审批,重点项目环保审批率达84.5%。

  与此同时,为助力东莞转型升级,市环保局进一步强化了环境调控管理,以强化规划环评和园区环评管理为着力点,加强了粤海项目、水乡经济区总体规划、华为终端总部等多个重大平台项目规划环评工作。此外,还强化了环保准入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条件。制定水源周边区域“三类项目、五个条件”的项目审批原则,为重大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去年有2宗案件因涉环境犯罪被立案查处

  如何推进污染减排,改善提升环境质量,一直是市环保局的中心工作之一。方灿芬说,过去一年,市环保局深化污染减排管理,制定实施《“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健全减排考核机制,47个年度减排考核项目全部完成。其中包括推进集中供热改造,全面启动麻涌新沙港、三联热电、中电新能源等5个集中供热项目前期工作。市财政投入2004.6万元对国家减排责任书项目——麻涌新沙港集中供热项目进行补贴。

  在部门联动强化执法监督方面,2013年,市环保局先后联合工商等8个部门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联合市监察局对重点环境问题挂牌督办,联合法院开展“蓝天行动”,联合公安等部门建立“两高”司法解释衔接机制,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全年出动执法人员75743人次,检查企业29744家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743宗、罚款6204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4%、112%,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087宗,并首次对2宗涉嫌环境犯罪行为移交公安部门立案查处;受理环境信访16388宗、办结率94%,受理有奖举报251宗,妥善处置13起突发环境事件,有效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和全市的环境安全。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专项资金

  2013年,东莞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并制定了生态镇创建时间表。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生态镇10个,同时183个村(社区)创建成为市级生态村,累计达422个。此外,还创建了“绿色学校”50家;创建“绿色社区”累计106个;创建省级“环保教育基地”4个,累计达8个。

  “公共环境质量与群众期盼存在较大差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环保能力现状与环境治理需求存在较大反差。环境治理和污染减排任务繁重、压力巨大。”方灿芬坦言,在过去一年,全市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长期积累的环保欠账较多,环保工作仍面临着不少困难。

  方灿芬表示,下一步,环保系统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环保促进科学发展的支撑力。具体来讲,是要推进环境管理组织体系改革创新,推动成立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探索建立跨镇街的环保监管机构。同时,要推进环境管理考核体系改革创新,推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环保目标考核、生态环保离任审计、河长制等制度。此外,要推进环保政策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安排。(见习记者/靳延明 记者/黄少宏)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