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市场监督不应有城乡之别

2014年01月20日 13:16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眼下的农村,满是“娃恰恰”、“康帅博”等山寨货,不少假冒伪劣商品藏身农村集市商店,坑蒙农村消费者。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弯弯街批发市场一家主营副食的店铺,记者发现既有正品的大白兔、徐福记,也有山寨的“小白兔”、“徐记”,包装极其相似。店主称,商品主要销往农村,山寨的七八块钱一斤,正品的二十四五块钱一斤,掺在一起卖,不容易看出来。(1月19日《人民日报》)

  有人说,中国的农村,已经成了山寨食品的大舞台。“康帅博”干脆面、“口渴可乐”汽水、“粤利粤”饼干……这些“傍名牌”的假冒食品,成了农村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至于“山寨舒化奶喝倒一家四口”这样的新闻,似乎隔三差五就有听闻。岁末年底,去农村里的小集市看看,山寨食品批发早就正大光明。这哪是什么新闻?

  道理千千万,真相只有一个。这些乱七八糟的山寨货,如果拿到城里贩卖,还会有市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专家将之解读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监管者将之归罪于商贸流通体系。这些说法都很有腔调,当然也很有道理,只是,眼下最简单的问题是:市场监督与质量监管部门,其职能责任并没有“城市”的前缀,为何在监督执法中,偏偏对农村地域选择性失明?

  农村消费者是要加强辨别能力,但如果小店内全是三无或山寨产品,你让他们如何去“理性选择”呢?源头上的病症,却要到终端销售领域求解,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换言之,就算农村消费者个个神经大条,但这个市场是健康的、有序的,产品是合格的、卫生的,又怎会出现选择性技术难题?山寨货的问题,说到底是制假售假的症结。如果生产领域能河清海晏,如果流通环节能火眼金睛,农村市场又如何会彻底沦陷?

  很显然,在山寨货的眼里,农村市场就是最好捏的那块“软柿子”。这与农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观念并无直接关联,为山寨货大开方便之门的,是一路绿灯的“无人区”。山寨食品如此肆无忌惮,不是凭空变戏法幻化出来的,按图索骥,或者顺藤摸瓜,查找取证并不困难,那么,除了偶尔为之的专项整治,常态执法将农村里的山寨货列入惩戒的“法眼”了吗?

  如果说,山寨悉尼歌剧院或者山寨埃菲尔铁塔不过是无伤大雅的玩笑,那山寨食品就是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上的极大隐患。假冒伪劣如此之多,愣说农民或结构如何,不如查究一下对农村市场负有直接责任的监管者的年终小结——看看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山寨货是从何而至、又去向何方。(邓海建)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