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出境游别“出口”陋习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春节出境游客将达2.25亿人次,首次超过国内跨省游。如今的中国出境游,无论人数还是“出手”,无论路线还是方式,已经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一些国家简化签证审批,国外商家针对性地推出新招,连法国咖啡店的服务生也被“劝说”中文。
但是从文明出游的角度来说,中国游客距离“国际范儿”的标准似乎还有一段距离。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仍挥之不去,其中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出口”,不但令一众目的地国家有点郁闷,更让国人感到“糟心”。
它们的表现形式或有不同,但归结起来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插队加塞、随地吐痰……让人无奈的,还有部分游客的旅游习惯:他们在布鲁塞尔的原子球前摆出各种姿势合影留念,却没兴趣走进去一探究竟;他们在专卖店中横扫千军,却不愿在田园美景前稍作停留。
除了自身素养和旅游习惯,国人出游屡遭“吐槽”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对当地法律、习俗知之甚少,以致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美国,肉类、水果、部分干果、蛋制品、植物种子类均属海关违禁物品范围;在迪拜,穆斯林的风俗需要得到尊重;在加拿大,商场、电梯、餐厅等公共场合不得吸烟……
事实上,境外游的种种不文明行为,不过是平日陋习的真实“拷贝”,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在国内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的人,到了国外轻声曼语、彬彬有礼;你更不可能看到一个随便插队、动辄上树的人,出国之后循规蹈矩、举止得体。
古语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能够意识到出境游中的种种问题,对不文明行为感到“丢脸”,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更是改善的开端。提升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首先应该从提高自身素养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此外,游客在出境旅游前和旅游过程中亦应多做“功课”,尽量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而旅行社和导游善意的提醒,绝大多数中国游客一般都会尊重。(李学梅)
>社会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