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部分预算部门今年起试编三年滚动预算

2014年02月12日 09:4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春节后,本市财政部门马上连发5项经费管理措施,再次敲响了刚性约束财政资金使用的警钟。然而,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单位编制预算时找财政多要资金,却因实际花不了到了年底大量资金还“趴”在账上;或是因为重点工程、项目在一年中推进较慢,致使年初做预算时要来的财政资金,到了年底花不出去,类似的资金闲置情况在各级预算部门普遍存在,从而降低了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对此,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为了引导财政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市财政局疏堵结合,“堵”是要求2014年市级部门的年终结余比2013年至少下降20%。“疏”则是市财政预算编制一大突破,即从今年起,部分预算部门将试编三年滚动预算,此举利于中长期大项目一次性申报预算,打消一些部门为防项目资金“断顿儿”,多报预算的顾虑。

  疏:今年试编三年滚动预算

  近年来,作为一些部门的“惯例”,在编制预算时有意把一些大项目预算报高些。这样一来,如果这些多报的预算在年内没有花出去,年底就会造成大量资金结余。据统计,2012年,77个市级部门结余资金达到248.6亿元,所有部门都有结余,其中35个部门结余资金超过1亿元。

  “今年北京市部分预算部门将试编三年滚动预算,可以有效避免这种在编制预算时‘占规模’的情况。”一位财政专家分析,比如某部门一个需要三年完成的项目,总预算资金为1000万元,按照常规可能每年需要单独申报300多万元的预算;而在三年滚动预算制度实施后,这个部门可以一次性申报1000万元的总预算金额,再科学制定“花钱进度”,不会像以前那样因为多报预算而造成大量资金闲置。

  堵:结余资金多压缩下年预算

  北京市自2006年起采取措施加强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在加强市级部门结余资金管理方面出台规定,将实有账户基本支出结余、项目支出净结余纳入下年度部门预算编制范围。零余额账户结余资金结转单位使用到下年4月底,未支出的部分由市财政收回统筹安排;对常年累计结余资金规模较大的市级部门,在编制下年度预算时,市财政将对部门整体预算规模进行压缩。

  根据部门结余情况,北京市财政局将适度压缩预算规模,对连续两年结余资金规模在20%以上,且当年支出进度明显低于时间进度的延续性、经常性项目,会适度调减2014年该项目预算。此外,还将结合各部门年度结余资金的增长情况,对当年结余比上年增加较多,或长年累计结余较大的部门,适度压缩该部门2014年资金规模。

  同时,市财政部门要求各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所属单位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对于执行进度缓慢,预计年底可能形成较多结余的项目,要及时按规定报批调整,2014年市级部门的年终结余要比2013年至少下降20%。

  调:跨年大项目分年度报预算

  “在预算编制方面,将细化预算编制与消化结余相结合。”按照市财政局要求,预算单位做细、做实、做准年初预算,减少年初代编预算,并扩大结余资金纳入下年度预算的编制范围。部门在编制2014年预算时,应将实有账户财政性结余资金,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

  具体来说,市级部门在编制2014年市级预算时,要按照项目支出总规模的30%报送备选项目,当出现项目审减、淘汰或控制数调整时,优先安排准备充分的备选项目。对于项目资金需求较大、执行进度较慢的跨年度项目,预算申报时应结合项目实施进度,分年度申报项目预算,避免出现大规模结余资金影响资金配置效率。

  在预算执行方面,为保障资金运行均衡安全有效,北京市财政局提高了年初预算批复率。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及时批复市级部门预算,应批尽批,提高年初预算资金到位率。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机制,预算一经批复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除新出台的政策性项目、市委市政府新增重点事项外,原则上不办理预算追加。

  相关新闻

  财政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绩效评价

  财政部昨日发布政府购买服务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购买服务预算绩效评价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大力推进购买服务预算绩效评价,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控制降低公共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加强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预算和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