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一代外来工:宁做苦力不去工厂 工资性价比低

2014年02月12日 11:0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不少老一代外来工仍坚持靠干重体力活来维持生计。

  他们普遍认为工厂工作时间长 工资性价比低 不够自由

  招工难题一再困扰深圳,最初的一代外来工踏实耐劳,为了养家可以不畏辛苦地做任何工作,而新生代外来工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诉求,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在深圳市上步码头,聚集了一大批来深20年以上的“一代农民工”,虽然他们已经步入中年甚至老年,但仍然从事着搬运等繁重工作,由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他们会一直工作到“老到动不了为止”。记者昨日询问他们对招工难问题的看法,他们对“二代外来工”表示谅解,认为现在去工厂打工收入不如以前,而且上班时间太长。“如果我现在年轻到二十岁,也不会去工厂。”老一代外来工何少奇如是说。

  故事一:工作三小时赚了200元

  上步码头曾是深圳重要的建材、粮油、杂货转运码头,如今已成为单纯的建材市场。里面破旧的老屋聚集着一批深圳老一代的外来工,他们多半年逾50岁,却因没有任何社保继续从事着体力活。他们的子侄辈中不少人将成为新的打工者。老一辈对于进城打工的看法或多或少影响着下一代。

  李昌兵虽然只有44岁,却是工友里资历最老的。抬起双手,已经皲裂的皮肤和泛白的角质层大约能够将资历展现出来。1983年,13岁的他到广州打工,每天挣3.8元。1988年,李昌兵来到深圳,干起了码头上的体力活,一干就是25年。

  在上步码头,李昌兵搬砖,装沙,装水泥。李昌兵指着码头旁的水泥堆,向记者描述说,仅昨日上午,他就将20吨的水泥装进袋子里。“装1吨水泥10块钱,我三个小时装了20吨,赚了200块钱。”李昌兵说。

  李昌兵的妻子仍在四川广安,照顾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李昌兵认为,小孩还是应该好好读书,他哥哥的小孩读完大学后在浙江找到了好工作,对此他很羡慕。

  “大儿子读书不行想出来打工,但他太老实。现在工厂里工资又低,我这种苦活他又肯定干不了,咋办?还是得懂点技术。”李昌兵说,如果没有技术,在工厂做流水工人,他的孩子有可能和他一样,无法安享晚年。

  故事二:工厂工资性价比不高 拒绝前往

  出生于1957年的四川南充人周发友,也是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深圳,妻子在工厂打工,儿子和女儿在公司做销售,两个儿女一共一个月能赚1万元,这在周发友看来是很体面的事情,因为他不断强调他的孩子是在“公司”上班,与“工厂”有着天壤之别。

  虽然一家四口都在深圳,却分住在四个不同地方。周发友和60多岁的哥哥一起,在上步码头租个800块钱的房子住,每周和家人见上几次面。

  和李昌兵一样,周发友和哥哥都是在码头做苦力工。老婆在工厂每月能赚三四千元,“老婆曾叫我去工厂做,我不干!”在周发友看来,工厂里太不自由,每天要干七八个小时,而且经常加班,每月工资也就那么点。

  倘若年轻二十岁,会进工厂吗?周发友摆摆手,“不会!工厂里太不自由了!我在这里干三个小时一天开销就有着落了,才不会去工厂待七八个小时咧!”

  记者提到工厂福利更好,会有养老保险等保障时,周发友说自己已在老家买了养老保险,“老了还得回家,这里留不住嘛!”

  故事三:“在工厂打工 老板对你好才干”

  在上步码头门口,还聚集了一群以做装修散工为生的老一代外来工。何少奇便是其中之一。

  何少奇个头不高,精神矍铄,今年已有57岁。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东莞一家皮鞋厂打工,女儿已经回老家嫁人了。

  1989年,何少奇来到深圳,干砸墙壁、刨地板的装修活,“哪个时候每天能挣8块钱,公交车车票才1角钱,还是可以的。要是在家,只能赚2块钱,还要交给生产队8毛钱,很苦。”如今,何少奇仍以砸墙、刨地为生,“好的时候每个月能挣个七八千,差的时候就三四千。”何少奇说。

  他们的工友中找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因为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干,何少奇举例说,曾经有个晚辈来深圳跟他一起干,“挑砖干了一天就不干了,他们觉得太苦,吃不消!”何少奇说,当初是自己帮儿子找的工作,因为一般的工厂不敢去。“我找关系进的老乡的工厂,儿子现在每个月有5000块钱,老板对他不错,过年还给了1000元红包。”在他看来,如果老板对员工好,去工厂也无所谓,但是如果能掌握了一门技术,回到老家干活也一样能赚钱,像他的女婿是涂料工,在当地干活月收入已经能达到7000元了。

  记者手记:疲惫的身体 自由的心

  在上步码头,辛苦了一上午之后,这群外来工朋友下午便围在烧起的火堆旁,谈天说笑。他们干的是最苦最累的体力活,却丝毫不羡慕工厂里坐着干活的工人们,反倒觉得自己的工作轻松自由。加之工厂开出的工资与他们目前的薪水相比,并无太大吸引力,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去工厂干活。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到工厂“招工难”的原因。

  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小孩情况时,这群朴实的朋友表示,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干和自己一样的活计。在他们看来,做苦力的确有钱赚,但却不愿意看到小孩继续干苦力。要么读书,要么学一门技术,是他们对下一代最大的期望。(文、图/记者 龙锟、陈振华)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