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员:每天分析数据8800多个

2014年02月13日 14:19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从今年1月1日起,沈阳市每天向社会公布空气质量预报,为市民提供出行等方面的参考。空气质量是如何预报的呢?1月12日,记者来到沈阳市环境监测站,走进该站的环境预报中心,目睹了“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刘从容一天的工作,了解到鲜为人知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背后的故事。

  上午9时未到,刘从容准时坐在电脑前,点开“沈阳市环境空气监控预警平台”,开始查看国控11个监测点位的实时数据。她从太原街、小河沿、文艺路、北陵……11个点位的实时数据一一查看。她说,这是第一次查看,每天要进行四次系统查看。

  刘从容告诉记者,沈阳市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是一种统计预报,采用的是天气模式预报法,根据以往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预报结果。也就是说要首先了解沈阳当天空气质量的本底情况,污染物浓度本底情况,然后,再查看气象本底情况,根据天气预报结果,最后得出污染物浓度,据此进行空气质量预报。

  刘从容查完了实时数据,再查看前一日日报数据。10时30分许,她又开始查看实况气象图,记录天气实况信息。这天气实况图既多又复杂。气象实况信息,有地面形势、百帕形势、风向、风速、温度……

  刘从容说,为了得出相对准确的预报结果,每天要查看统计的数据有8800多个,要查看10种50多张气象图,如空气质量实时数据、小时数据;气象实时数据、小时数据,500百帕的等高线、等温线;850百帕等高线、等温线;850百帕风场、10米风……记者跟着刘从容盯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气象图,什么也看不懂,而她却如数家珍,看得一清二楚。

  11时30分,她又开始第二次查看11个国控监测点位的空气质量实时数据。12时30分,她才腾出时间来吃午饭。在短暂的休息时刻,她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刘从容是1985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来到沈阳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的。工作不久的她就加入到沈阳市站空气质量预报课题研究中。当时这项工作在全国没有,她最早跟随老一代的环境监测专家进行空气质量预报的探索。当初只是对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进行预报,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对于重工业城市沈阳来说,除工业污染外,冬季采暖用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很大,为城市的第一污染物。经过两年的探索,1988年沈阳在全国第一个进行了空气污染指数的预报,当时仅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在地方电视台进行播报。

  刘从容感慨地说,当时她进行数据采集时,是人工采样,拿着采样仪器,带着吸收液,到监控点,用泵抽取空气,然后让空气通过吸收液,把污染物截留在吸收液里,然后让二者发生反应,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求出污染物浓度。那时,一天只能采3次,一次只能采半个小时。而现在则不同了,通过现代化的设备,连续24小时采集数据,自动生成污染物浓度,这就为空气质量预报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条件,可以说是为空气质量预报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我们可以对空气中的六种污染物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含量进行监测。任务量大了,监测的内容更细化了,也就更加真实、准确了。

  下午14时许,刘从容又开始第三次查看11个监测点位的实时数据,查看气象预报图,记录气象预报的信息,15时30分许,与气象部门进行会商,17时许,第四次查看11个点位的实时数据,形成第二天预报数据……(本报记者 李海英)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