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常规工作不应打扮成“民生实事”

2014年02月24日 10:43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一些地方挑一些常规工作出来,打扮打扮,就变成了“自选动作”,这是一种选择性治理,与百姓期待存在错位。

  据新华社报道,在刚刚结束的广州市政协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认为,政府的民生实事存在“把政府应该做的常规工作,当作十件民生实事来做”的现象。从效果上看,钱花了不少,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效,百姓反响更是一般。费力不讨好,症结在哪里?

  实事不实,更多的是一种公众感受。政府为民办事,其实是分内事,很多事情不管说不说、提不提,都得做好。一些地方挑一些常规工作出来,打扮打扮,就变成了“自选动作”,这是一种选择性治理,与百姓期待存在错位。

  更不可忽视的是,有的“实事”本来就很虚,没什么实际内容,非要提出来,有忽悠之嫌;有的事情说得热闹办得冷清,到头来谁也不负责,往往不了了之,有失职之弊;还有的“实事”打的是百姓需要的幌子,念的是部门利益的经,最终越办越让人生气。

  说来说去,“实事不实”之弊,最根本的,还在于与百姓需求脱节、与公众期待不符,再怎么苦心费劲,也难以把事情办到点子上、做到人们心坎里。近年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美丽乡村建设、换来换去的城市人行道铺砖、毫无起色的扶贫项目,钱不少花、资源不少用、力气不少使,而老百姓根本就不买账,原因就在这里。

  找准方向才能走对路子,对接需求才能办好实事。正如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坦言,不少民生工作换不来民心,究其原因,在于民生实事都是政府“配菜”,并非百姓“点菜”。实施效果欠佳,还得追根溯源,拷问政府决策之失。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自然就摸不到百姓的恼火事;决策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百姓意愿就很难充分体现出来,百姓需求也很难得到有效满足。

  目前,不少地方的民生实事,一般都是由各职能部门提出建议,经初步筛选后,由市长办公会议对建议项目研究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然后通过座谈会、政府门户网站等途径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确定后实施。这一决策过程,其最大问题在于民意后置,职能部门提完了、市长定好了,再交由社会讨论,改进的空间有多大?翻盘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实际上,民生实事项目往往从市长办公会议基本确定后就很少改变,一旦决策中不务实、不亲民,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而,把实事办实办好,功夫还在事外。只有政府强化服务理念,放下身段去倾听民声民意,优化决策过程让百姓需求唱主角,才能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做出社会点赞的民生实绩。 特约评论员陆文江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