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面对雾霾我们不能习以为常

2014年02月24日 14:27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环保部2月22日通报,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出现灰霾,波及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比得上去年元月全国出现的严重霾过程。此次霾过程要一直到27日才会彻底结束。(《新京报》2月23日)

  这一次的雾霾来得比以往更严重、更持久、更广泛。尽管北京将霾预警升级为橙色,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有36家企业停产、一些扬尘性工地停止施工、大街上也少了些车辆的行驶。然而在如此大规模、长久不衰的雾霾面前,这些只是尽人事而已,无甚大的改观。

  另一方面,公众习以为常的态度更令人忧心,这在客观上使“驱霾行动”失去了应有的压力。当初雾霾刚刚来袭时,人们对PM2.5惊恐万分,尽量出门戴口罩、减少户外活动。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连口罩也不戴了,因为知道没太大用处;户外活动也恢复了,因为不知这种天气什么时候是尽头。

  这种思想上的麻木无异于雪上加霜,会让我们对雾霾的危害变得集体钝化,对驱霾的难度给予“充分”理解。长此下去,我们很可能错过驱霾的最佳时机,健康也会在雾霾的侵袭下变得不堪一击,各种因雾霾而滋生的疾病会在未来数年内集中爆发。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上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时期。突破污染治理、产业升级等瓶颈,我们才可能柳暗花明,取得全面发展的成果与胜利。驱霾的成败,既考验着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力,也考验着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霾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了发展GDP,对高污染行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诸多环境问题放任不管,才造成了今日积重难返的局面。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搞了诸多清洁空气行动,试图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但是面对GDP的诱惑、财政收入的诉求以及所谓关停并转带来的就业压力……驱霾行动还是稍嫌迟缓。

  在一次比一次严重的雾霾之中,即使我们有耐心,恐怕肌体也没有能力抵抗。好在眼下我们还有机会,千万别等到局面难以收拾了再幡然悔悟。公众的生命耗不起,时间也等不起。

  每个身处雾霾当中的人,还是要把口罩戴起来,还是要保持对污染问题的高度警觉,不能放弃对环境问题的抗争,这也是对“驱霾行动”的一种有力敦促:请让治理雾霾的制度硬起来,请把治理雾霾的速度提起来,也请那些治霾无能、无力者让位,在如此严重的雾霾面前,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可以无限给予宽容的机会和时间。(胡一平)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