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上的贵州味道渴望传承

2014年02月24日 17: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贵阳2月24日电 (裴江文)“现在的肠旺面很难找到小时候吃过的那种味道了。”张爱珍大妈这位老贵阳遗憾地说。和张爱珍一样,在很多老贵阳人的心里,以前的很多小吃要么失传,要么变味。贵阳的这种民俗文化也正在逐渐变味。

  肠旺面对于贵阳人,如同“拉面”对于兰州人的一样重要。对于贵阳人来说肠旺面的味道应该可以代表贵州了。

  “代表贵州味道的肠旺面为什么就不能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那样,做出名气,做成产业。”师赐福肠旺面的老板黄伟经常问自己,经过多年的观察他找到了原因。“经常看到外地人在吃面的时候往往把肥肠和血旺从碗里拣出来,口味外地人不太容易接受;二是做肠旺面的人太多,缺乏统一的标准,味道的层次也千差万别。”

  夜市,往往也能代表一个地区的味道。最近,贵阳合群路夜市的关闭,对传统的贵州味道又是一记重拳。贵阳合群路夜市就如同北京的簋街一样,在20年时间里留下了贵阳人的美味记忆,也是外地游客品尝贵州风味小吃的首选。

  “在这里卖了十几年的小吃,现在要离开,真的很舍不得。”贵阳市合群路夜市一摊主老李对中新社记者说。他见证了“合群路夜市”由起初几个零星的烧烤摊,成长为了如今的“夜市街”。“在这条街上,你可以吃到贵州所有地方的名小吃。”老李自豪地说道。

  说起以后的出路,老李还是想做夜宵小吃。“我不想让这些味道消失。”

  一直从事贵州民俗文化研究的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吴大旬认为,舌尖上的贵州味道在慢慢消失的原因一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喜欢方便食物,二是现在没有专人关注贵州名小吃这种民俗文化,贵州的名小吃从原料的收购到加工,有很多的讲究,也有很多的秘方,“秘方”的失传,这不仅让小吃变了味,也让贵州的民俗变了味。

  “不要让味道消逝在记忆中,舌尖上的贵州味道的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大旬说。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金芦笙等一批主营黔菜餐馆的发展壮大,贵州味道的传承,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