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若无应急常识何来可期待的安全感

2014年02月28日 14:17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2月17日上午10点29分,35岁的深圳某公司管理人员梁娅倒在深圳地铁出口的台阶上,并保持这一姿态达50分钟。监控录像显示,在梁娅倒下后有发出求救的动作。三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随后地铁工作人员赶到,民警也在25分钟后赶到。11点18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2月27日《南方都市报》)

  从舆情反应看,不少人将梁娅之死归因于围观者的冷漠。的确,根据现场监控,梁娅倒地的前三分钟,确有7位市民经过但并未停留。但3分钟后,即有两位市民俯身查看,其中一人还通知了地铁工作人员。由此,如果将事件视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另一佐证,则可能进一步撕裂社会的信任纽带,对那些停下来的路人而言,也不公平。

  梁娅之死所指向的,其实是比道德滑坡更大的惊心黑洞。那就是,无论地铁工作人员还是民警,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时间内,只是默默守在一旁。如此面对危情而只能选择“袖手旁观”,显然更发人深思。按理说,当地铁工作人员得知意外发生后,即使不懂得急救常识,也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20。然而,地铁工作人员首先选择的是报警,直到梁娅倒地20分钟后,医院才接到急救电话。而民警先于急救车赶到,也只能守在梁娅身旁,甚至没为其披上一件衣服。

  就此不难明白,这起事件无关道德失范,而更多地指向社会安全救治体系的失败。在一线城市,地铁口的人流量极大,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相对较大。这些地区的公共安全保障,本就需要倾注更多的资源,而地铁工作人员和附近执勤民警都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急救常识。在这起案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措施,而救护车在接到电话后,近半小时才赶到现场,其速度之慢令人愤慨。

  无疑,梁娅之死折射出常识的稀缺和公共安全体系的脆弱。我们知道,公众道德水准的参差不齐,很难在短时间内纠偏,但越是在这样的道德困境中,公共安全体系更应该给人以稳定和可期待的安全感。梁娅在“众目睽睽”之下悲凉死去,应该成为我们重新“了解城市”的一个触点。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