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车软件补贴战退烧 快的和嘀嘀调整补贴额度

2014年03月05日 10:3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打车软件补贴战退烧 快的和嘀嘀调整补贴额度

  持续2个月的打车补贴大战开始出现罢战的苗头。在前日下午快的打车和支付宝宣布下调打车补贴之后,昨日凌晨,嘀嘀打车和微信支付也悄然调整补贴额度。快的与嘀嘀打车之间的“烧钱战”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尘埃落定,据统计,此次“烧钱”大战从1月10日到2月10日,短短一个月时间,两方总共烧了数十亿元。

  (署名除外)

  前晚,快的打车率先宣布,调整打车补贴:从3月4日零点起,乘客通过快的打车软件内置的支付宝支付车费每单补贴10元(此前为13元),每天只能补贴2单,司机端的补贴不变。

  随后,嘀嘀打车昨日零点也宣布启动第四轮微信支付营销活动,各地均有微调,北、上、深、杭等城市依然保持立减不变,执行12~20元立减不变。广州等其他城市为立减“20元-起步价”,每天2单。

  价格战烧钱不讨好

  双方为什么开始降温呢?一方面是大战双方都开始“功成身退”。支付宝公司人士对记者说,今年以来,随着两大打车软件烧钱大战不断升级,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人数也出现井喷。快的打车方面介绍,去年年底的时候,快的每天的订单也就50万单左右,现在每天的订单已经超过600万单,涨了十二倍,其实也超过了系统负荷。

  另一方面,这种不理性价格战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一项调查中,网友关注的因素大多集中在打车软件的使用体验上,比如GPS定位是否准确、网络是否稳定以及城市覆盖范围等几个方面。很多网友表示,打车软件的补贴只是一方面,软件本身是不是好用、服务是不是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支付宝一位人士说,近期以来,无论是用户反馈、媒体报道、政府管理部门的意见,都替我们指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包括用户体验方面的,一些出租车司机忙于抢单可能导致不安全、老人小孩不会用打车软件因而打不到车,“我们也在思考补贴带来的社会影响”。

  主动求“和解” 反倒启事端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近日主动站出来“和解”。他呼吁,打车软件的烧钱和竞争,不要伤害到用户的利益,特别是老人孩子的利益。他称,自己的妈妈在路边打车,因为不会使用手机打车软件,很长时间都没有打到出租车。

  据本报了解,2月28日,快的北京公司就曾对外表示,在北京试点包下5辆车,安装一部400免费电话,50岁以上的老人有出行需求可以免费接送。而昨日,快的打车则有不具名人士表示,包车车辆由原先的5辆改为20辆。

  针对快的“关爱老年人打车”计划,嘀嘀则表示考虑在成都等地试行“雷锋计划”、“爱心热线”。督促出租车司机优先接送老人、孕妇、孩子等打车困难人群。

  支付扫码才是“烧钱”关键

  然而,让20辆车服务超过北京300万的老年人群的卖萌行为,并没有让网友们买单。网友jerry就表示,“把一个鸡蛋倒进松江,就可以说请全上海人民喝蛋花汤了。”

  而打车软件烧钱大战背后的实质,移动支付渠道支付宝pk微信的争夺并没停止。

  在上海,即便出租车司机被禁止在高峰期间用打车软件接单,但乘客通过路边扬手打车方式,用支付宝支付的车费依然可以获得补贴。

  而在北京,快的表示,50岁以上的支付宝钱包用户用扫码支付或者快的APP支付,优惠翻倍。这意味着50岁人群成为移动支付的又一对象群体。(文/记者薛松、王丹阳)

  记者体验:

  高峰时段禁用软件

  市民提前预约应对

  3月1日,上海市高峰时段禁止出租车驾驶员使用“打车软件”正式实施,进入工作日后实施的情况如何?记者发现高峰时段打车依然很难。

  昨日的早高峰,记者使用软件约车,半小时之内都没有司机接单。随后记者又尝试在路边打车,尽管不使用打车软件,在上海的高峰时段依然很难打到车,记者在市中心等候半小时依然无果。据了解,实际上昨日不少习惯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已提前预约下单加价“求出租”。

  此外,上海四大出租车公司昨天早上的高峰电调预约甚至3天前就客满。上海交港局表示,打车软件会使得司机习惯额外加价,这违背了出租行业的市场规律。

  对于如何监管,一位张姓出租车司机表示,据他所知是靠司机自觉,而且公司也发了通知。而据有些司机透露,行政执法部门会同出租公司将对营运车辆进行执法检查。届时将有可能采取询问乘客,查看司机手机信息等方式进行执法检查。采访中一位司机告诉记者,他不敢用软件,是怕有执法人员冒充乘客使用软件。 (记者陈庆辉)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