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雷锋日寻雷锋:雷锋去哪儿

2014年03月05日 15: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长沙3月5日电(记者 刘双双 通讯员 资涵)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每年这一天成为“学雷锋纪念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又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今天,“雷锋去哪儿?”上个世纪的平民英雄是否已被人民淡忘?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走进雷锋故乡长沙望城,寻访雷锋留下的印迹。

  告别“三月来四月走”的形式化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地处湘中东北部、湘江下游两岸的望城县已于2011年5月20日正式撤县设区,成为长沙市的第六个城区。

  寻访望城街头,记者未曾见到上个世纪盛行的3月5日学雷锋扫大街场景。在雷锋纪念馆,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仔细地聆听着雷锋事迹,体会跨越世纪的雷锋精神。

  “雷锋纪念馆每天都会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并非只有3月5日。”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从望城区委宣传部获悉,这一天官方未特意组织各单位进行纪念活动。相反,在望城,学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已经告别形式化,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机制。

  若问“雷锋去哪儿”,望城人民的回答是,雷锋天天在身边。

  据了解,雷锋家乡望城已实现了学雷锋志愿者电子注册系统“全覆盖”,目前全区学雷锋志愿者电子注册达35717人。望城2013年率先全国出台了《关于加大困难群众帮扶力度,推动扶贫济困工作常态化的决定》,明确到2015年,实现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业、困有所帮、难有所济“七大目标”,明确全区每年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5%用于困难群众帮扶工作。

  2013年,望城区创造性地设立“雷锋580”紧急救助热线,为全区范围内因重大疾病、突发意外事故和严重自然灾害,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和生活无着需要紧急救助的流浪人员提供紧急救助,搭建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仅仅一年的时间,救助中心共受理各类求助1588起,协调发放紧急救助资金800余万元。

  雷锋精神成家乡城市标签

  在通往望城区的雷锋大道上,伫立着一尊巨型雷锋艺术雕像。雕像作为进入雷锋故乡长沙市望城区的标志,寓意着雷锋精神在这里长存。

  “我们始终把学雷锋作为一份情感来守护、一大传统来传承、一种习惯来延续,雷锋元素已经成为望城独特的城市标签,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望城的精神罗盘和城市之魂。”在望城区委书记谭小平看来,雷锋已成为望城最响亮的名片,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位中国人心中的平民英雄在家乡从未遗忘,其精神代代相传。

  在望城,我们随处可见雷锋元素:以雷锋命名的道路;“雷锋家乡望城欢迎您”、“雷锋家乡望城祝好人一生平安”等标识标语;公交站牌上的雷锋照片、雷锋日记;普通百姓家的雷锋挂历;随着互联网兴起开设的“雷锋网”、雷锋微博等……

  在望城,“雷锋”亦无处不在:望城公安消防大队自1978年建队以来,36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以雷锋精神育警,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活动1.1万余次,长期帮扶驻地困难家庭22户,捐款捐物价值近100万元,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雷锋兵”。今年,望城公安消防大队被公安部授予“学雷锋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

  以百姓城管志愿者协会为龙头的各个志愿者协会,更是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谭小平第一个加入百姓城管志愿者协会,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退休人员、门店业主、普通居民、驾驶员、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纷纷加入,协会志愿者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超过万人。

  谭小平介绍,望城区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深化和拓展学雷锋活动在新时期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学雷锋就是要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这一理念,呼吁更多的人来共同关爱困难群体。为此,望城成立雷锋慈善会和雷锋慈善事业基金会,把每年的3月确定为社会慈善捐赠活动月,向社会广泛募集爱心资金。

  记者了解,近几年来,通过网上募捐、活动募捐、定向募集、冠名救助项目等形式,累计筹集善款近5000万元,仅去年一年就募集1900万元。同时,在社会募集的基础上,由望城区财政注入专项资金,确保雷锋慈善资金总额保持在1亿元以上,彻底改变了慈善救助“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