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合肥今年将首次实施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

2014年03月06日 15:22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儿(女)虽然已经成年,却因重度残疾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整个家庭就依靠年迈的父母苦苦支撑。据初步统计,仅合肥市区,至少有2000多个这样的家庭。等老人走了,谁来照看他们的子女?这一直是那些家庭挥之不去的困扰。面对这一情况,合肥市今年将首次实施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并纳入新增民生工程。昨天上午,记者从合肥市残联了解到,残疾人托养机构公开招标工作即将开始,预计今年5月份,公开招标完成后,残疾人托养服务将正式启动。

  困境

  照顾瘫痪女儿八旬老父越来越吃力

  今年50岁的王华家住庐阳区虹桥社区,从她开始记事起,自己的生活就一直与床和轮椅相伴。

  在1岁多的时候,王华跟小伙伴一起攀爬风车,不想,风车突然倒下,重重地砸在王华的腿上。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匮缺,王华之后无法直立行走。五六岁时,父亲王光曙带女儿到医院检查:“一位专家说,女儿得的是‘先天性进行肌营养不良’,看不好,这辈子都不能走路了。”此后的日子,王华只能躺在床上度过。随着病情的恶化,王华甚至连自己从床上坐起来的能力都丧失了,生活完全依靠父母照顾。

  时至今日,王华的父亲已是81岁的高龄,母亲也72岁了。王华说,本该安享晚年的父母却因为她饱尝艰辛,让她非常心疼。而在父亲王光曙心中,最大的心结依然是残疾的女儿:“一旦我们都不能动了,谁来照顾我女儿呢?”

  得知合肥市即将启动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王光曙老人期待着女儿能住进托养机构,受到更好的照顾。

  政策

  政府购买服务为残疾人“托养”

  所谓托养服务,就是针对就业年龄段的贫困重度残疾人,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业的服务人员,提供日间照料或集中托养等服务,费用则由政府来承担或提供补贴。

  根据合肥市近日出台的《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实施办法》,有合肥市城区户籍,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在就业年龄段内(16周岁-59周岁),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智力、病情基本稳定且无传染性疾病的精神及肢体残疾人,均被纳入保障对象(以下简称“贫困重度残疾人”)。

  其中,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能力,且残疾等级为一级的残疾人可选择集中托养服务;其他残疾人可根据残疾类别及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状况,自愿选择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服务。

  市财政每年安排残疾人托养服务专项资金,区财政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补助,实行专户管理。

  目前合肥市区符合上述条件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有2280多人,为此,合肥市区两级财政安排资金大约1600多万。

  进展

  即将启动招标 确定服务机构

  根据规定,残疾人托养机构均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供给方,竞标机构应符合《合肥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规范(试行)》。

  合肥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拟定标书,相关招标公告将在近期向社会公开,欢迎符合条件的机构积极参与竞标。

  据介绍,招标完成后,中标机构将和采购人签订框架协议,具体服务协议由供给方和其服务区域的残联签订服务协议。经审核确定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托养对象,在托养对象所在区残联监督下由供给方与托养对象根据约定服务内容、服务地点,与接受服务的残疾人或其家属(监护人)签订服务协议,提供服务。

  建议

  亟须新政策弥补衔接空当

  根据《合肥市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实施办法》,该政策救助的对象为16至59周岁在就业年龄段的贫困重度残疾人。那么,托养对象年满60周岁后,以及已经年满60周岁的贫困重度残疾人,还能延续享受同样的托养服务吗?据相关人士介绍,之所以作这样的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60岁以上的残疾人托养,已经属于养老服务的对象,应是政府养老服务政策考虑的范围。

  记者注意到,按照合肥市现有养老服务政策,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中,只有属于城市三无老人(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没有法定义务赡养人)或农村五保老人,才可以享受集中供养等保障。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满60岁后,属于这类老人的只有一部分。

  此外,合肥市从去年开始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为70岁以上低保老人、70岁以上空巢老人(无子女)和90岁以上高龄老人三类对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也是每人每月600元,同样是采用发放现金服务券的形式。但是,若没有新的政策出台,残疾人托养对象满60岁后,要再等10年才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合肥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这个政策面临的衔接问题。“目前,我们最重点的工作还是将现有的政策启动实施起来,同时,我们也正在和相关部门商议,下一步将研究制定扩大覆盖面的问题。”(朱金亮 蔡传金 本报记者 李后祥 虞俊杰/文 周南/制图)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