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人大代表:尽快出台私人电动汽车补贴办法

2014年03月11日 14:0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全面实施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对于优化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解决雾霾问题至关重要。”日前,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东临沂供电公司一线员工邹兵。他呼吁,加快电能替代其他化石能源的进程,加大纯电动汽车在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完善、落实充换电设施建设扶持政策,尽快出台私人电动汽车的补贴实施办法。    

  “首席技师”

  当选人大代表

  安装电能表、处理电能表故障,确保客户用电数据的采集、传输准确顺利,这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邹兵每天要干的活儿。从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邹兵自2001年参加工作后的10年里,亲手安装的电表超过6000个,处理过的故障超过7000次,没有发生一起因电量计量引起的客户投诉。在基层一线岗位上,邹兵先后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和山东省电力公司技术能手,还被评为临沂市“首席技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以前的邹兵,除了工作就是宅在家里。自从去年1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邹兵从自身从事的工作专业角度出发,开始更多地关注能源消费结构对雾霾天气影响的问题,希望能够推动电能替代,来防治大气环境污染。

  电能消费比重升1%

  单位GDP能耗可降4%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邹兵了解到,钢铁、石化、电厂等大型燃煤锅炉都采取了脱硫脱硝等措施,且处于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之下,排放基本达标。但中小锅炉难于监管,对污染的影响比较大。替代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有天然气、电力、轻质柴油、液化石油气、热力、沼气、太阳能等,但目前具备成熟替代技术的,仅有电锅炉。

  “电是清洁的二次能源,若能替代燃煤锅炉,将会极大缓解采暖季的污染状况。”邹兵认为,从终端能源消费情况来看,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空间依然较大。以山东省为例,2012年山东省终端能源消费量为28403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电力消费量分别为13761万吨、6441万吨、4663万吨标煤,分别占比48.45%、22.68%、16.42%,煤炭、石油占比依然较高,商业、居民生活领域电能替代潜力巨大。以电能替代其他化石能源消费将可大大缓解雾霾天气。“以电代煤,主要是把工业锅炉、工业煤窑炉、居民取暖厨炊等用煤改为用电,大幅减少直燃煤。”

  “电能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具有更加清洁、便捷和安全的优势。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将有助于对雾霾天气的治理。”邹兵说。

  邹兵建议,对城乡接合部及农村未实施集中供暖的居民客户推广电采暖,减少燃煤取暖造成的大气污染。加大热泵及蓄能等电力需求侧项目支持力度。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积极推广使用电炊具。以电代油,则主要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电气化轨道交通、农业电力灌溉等,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建议出台政策

  推广电动汽车

  对于推动“电能替代”给缓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好处,邹兵举例说道,国网山东电力在临沂有5个智能充换电站、146个充电桩,全天候24小时为全市151辆纯电动公交车提供服务,累计充换电18万台次,充电电量2037万千瓦时,服务公交车行驶超过1800万千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6312吨、41.90吨和33.36吨,相当于每年增加20公顷森林。

  在山东电动公交车保有量最高的青岛市,目前已投入500辆纯电动公交车,与柴油车比较,按一年总行驶里程8万公里计算,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1240万升,减少碳排放3.3万吨,减少PM2.5排放约1400吨。

  邹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山东推广5万辆电动汽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二氧化硫5642.43吨,氮氧化物4492.41吨,相当于增加2329公顷森林。而且公交车充电都在夜间用电低谷进行,基本不会增加用电高峰电网负荷。

  “对老百姓来说,电动车对电的消耗是比消耗油划算的,而且还能为减少雾霾天出一分力。”邹兵希望国家能尽快正式出台相关政策,提升电动公交车的使用率和私人购车的补贴。“如果电动汽车使用成本降低,又不愁找不到充电桩,电动车不能开远途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邹兵说。(本报记者 李虎)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