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逼婚剧”火热荧屏 纠结经历“被消遣”引质疑

2014年03月14日 13: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日,电视剧《我的儿子是奇葩》在几大卫视热播,使“逼婚剧”再次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在类似的电视剧作品中,父母急盼儿女成家而做出的种种“逼婚”举动在捧腹之余,也有人适婚者质疑:如此消遣他们的经历,令现实压力更大。

  题材取自生活,把脉当代婚恋难题

  在近几年的国产“逼婚”题材电视剧中,不乏《大女当嫁》《大男当婚》等“逼婚剧”的经典之作,去年底播出的《咱们结婚吧》中也包含了大量父母对孩子婚恋问题担忧和催促的情节。

  由于这类题材正好切中了当下年轻人在婚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播出时都能掀起一阵收视热潮。父母们往往会把这类剧作为“宝典”,从中学习实用督促方法,还会把剧情当做谈资来“敲打”孩子;而不少正在经历被“逼婚”的年轻人,除了在剧中寻找精神共鸣,也会在无形中感到更大的压力。

  长春观众张剑宇在看过一些“逼婚剧”后感慨,自己其实也和剧中的主人公们一样,经历着在城市中奋斗打拼的种种压力,而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之下,在父母认为应该结婚的年龄里结婚几乎成了奢求。“部分剧情还是很写实的,说出了心里的苦处。”张剑宇说。

  随着社会环境以及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年轻人婚恋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物质基础、性格习惯、生活理念、城乡差异等种种矛盾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年轻人的无奈和压力也都被生动展现。“逼婚剧”其实也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表现手段夸张,源自生活却过分夸大

  虽然“逼婚剧”取材于生活,但其中的一些“逼婚”手段却与现实大相径庭,故事非常离奇、情节过于跌宕、人物表现极端。经历婚恋难题的人们或是被打造成“恨嫁女”“恨娶男”,或是被塑造为表现怪异的“奇葩”。而作为剧中“逼婚”主体的父母,一改隐忍、谨慎的形象,不择手段想将儿女送入结婚殿堂。

  “年龄老大不小、恋爱缺乏技巧、没有结婚目标、相亲没完没了”已经成为了“逼婚剧”的基本套路。剧中父母满心期盼、苦口婆心,儿女们满心无奈、无的放矢,相关人物煽风点火、力促姻缘。“逼婚剧”往往都被演绎成喜剧甚至闹剧,颇具娱乐功能。

  “这些剧看着是很热闹,但是感觉离我们实际生活太远了,只能作为一种纯娱乐。”长春市民靳楠说。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周文表示,年轻人婚恋难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也是影视作品创作的“富矿”。但是一些过于极端化的表现手段和情节编排,与真实生活规律相违背,会让观众受到错误的引导。“这类剧要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站在什么立场上,稍有偏颇便可能会产生扭曲,在观众中产生影响。”周文说。

  纠结经历“被消遣”引发质疑

  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对观众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些观众看来,如今的“逼婚剧”以过分娱乐化的方式来消遣他们正在经历的烦恼,不仅让自己压力更大,对即将步入适婚年龄的观众也不是一个好的参照。

  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卜长莉在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当今的适婚男女受到社会现实条件影响很深,尤其是在经济条件、家庭地位、性格特征等方面,很容易出现沟通不顺畅;一些人对自身条件和择偶标准等缺乏合理认识,需要社会进行正确引导。影视剧是最直观的“教材”之一。虽然是一种文化娱乐方式,但产生的后果不可小视。

  婚恋难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背后折射出当代中国家庭存在的种种困惑,仅仅以“逼婚”对这些问题简单地娱乐化处理和夸张化的表现,恐怕无助于观众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范本。

  “逼婚剧”要想发挥“真善美”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调整姿态,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摒弃强硬、媚俗、夸大的表现手段,以合理、积极、充满正能量的面貌面对观众,变“逼婚”为柔性引导。(记者刘硕)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