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名茶遇冷,好事一桩

2014年03月26日 11:22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清明临近,正是春茶采摘的最佳时节。据媒体报道,在江苏镇江、常州、苏州等地,今年的新茶市场“风光不再”,高档名茶遇冷,各地茶场都在苦苦探寻调整转型的方向;而在浙江杭州,被称为“舌尖上的奢侈品”的明前龙井价格至少下跌三分之一,往年各地前来茶场订购高档茶叶的车辆川流不息,今年则变得门庭冷清。

  名茶遇冷,好事一桩!

  前有“名烟遇冷”、“名酒遇冷”、“名菜遇冷”,现在又新增“名茶遇冷”,这一系列“舌尖上的奢侈品”遭遇市场寒流,绝非偶然。正如新华社昨天的报道所指,全国从上到下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各地公务采购、企业送礼明显减少,其畸高的价格也得到回落——说白了,就是这些名品被初步打回原形,开始向正常市场回归。

  业内人士都清楚,名茶消费往往是“喝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喝”。在很大程度上,高档名茶的交易行为并不遵循市场逻辑。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沿着自身价值上下波动。但是,近年来各地名茶价格持续飙升,已明显偏离其自身价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斤18万元——这是2012年杭州西湖龙井春茶拍卖的最高价,而彼时,每斤黄金的价格为16.8万元。为什么茶叶贵比黄金而且“越贵越好卖”?背后正是有公款送礼、消费在支撑,形成了畸形的需求结构和定价逻辑。

  对包括南京雨花茶在内的众多名茶来说,“遇冷”是一个迟到的市场信号。长期游离于正常的市场,已经让这些名茶失去了应有的市场敏感与判断,单纯依靠公款消费顶托销量。这一现象,貌似“躺着就把钱挣了”,但从长远来说,也对产业自身造成了极大伤害。以南京雨花茶为例,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南京雨花茶近九成在南京本地消费。这样的局面,造成了雨花茶长期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甘于做“地方名茶”,一直走不出南京,更不要说江苏。近如上海、杭州,对雨花茶也是知者寥寥。如今市场遇冷,对雨花茶这样的“地方名茶”尤其是一剂清醒剂。

  名茶遇冷,更凸显了茶叶产业加快转型的紧迫性。如何转型?当然不可一概而论,但“名茶”放低身段降格为“民茶”、走大众消费的路子,却已势在必行。既然公款消费萎缩,那就得想方设法锁定大众消费,向“民茶”市场靠拢,重新定位和营销,让高档名茶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早日“飞入寻常百姓家”。对普通茶客而言,这无疑也是个不错的消息。(左中甫)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