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名人故居理应“活起来”

2014年03月26日 11:31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据媒体25日报道,目前南京248处名人故居只有11处对外开放,历史名人“只闻其名、不见其兴”,这是南京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尴尬处境。

  名人故居是供人触摸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如何保护“活化石”,甚至认为深藏“闺中”才是不被破坏的保护。这样的保护看似合理,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本:为什么要保护“活化石”?因为“活化石”有文化价值,作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精神家园”。但是,“精神家园”的价值最终必须要通过“活化石”和群众的零距离接触才能体现,名人故居群众看得见、走得进,“活化石”才会有温度、有生命。一句话:“活化石”如果无法“活”起来,保护的初衷就变了味。

  一座城市,名人故居再多,若被“深藏”就成了闲置资源,其价值难以体现。处理好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名人故居只有最大限度向公众开放,与百姓的生活互动起来,其塑造精神家园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才能升华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影响力。

  既然如此,名人故居没有理由被束之高阁。比起很多缺乏文化资源而争抢文化遗产的地区,南京这样一个名人故居资源丰富的城市,不好好开放利用就是一种“财富”浪费。对此,相关部门要做的事情很多。在对名人故居的评定、发掘、开发、开放等环节,决策部门不妨敞开大门多听一听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与建议,用完善的制度确保更多名人故居走向开放之路、“成活”之路。(梅剑飞)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