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院长61岁创办民营医院 身患癌症仍坚守岗位(图)

2014年03月28日 09:3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昨日,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徐克成看望16岁的孤儿患者杨美霞。 王辉 摄

  ■编者按

  近期,一些伤医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的思考。面对病魔,医患双方应该是携手作战的战友,而不是敌人。和谐的医患关系,关乎公众健康、社会和谐。从今天起,南方日报开辟“医患情暖”栏目,采访我们身边的好医生,报道医患双方良性互动的感人故事,传播正能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今明两天将连续报道“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广东省道德模范、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院长徐克成与患者们的温暖故事,敬请垂注。

  一位退休的消化科医生,61岁创办医院,年过古稀、身患癌症,却坚持用爱心和医术治疗肿瘤病人7000多例。

  一间才办了13年、规模不大的民营医院,没有花钱做广告,却吸引了丹麦、马来西亚、美国等75个国家地区的患者来看病。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院长徐克成,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一名贫苦癌症患者的话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今天,徐院长仍旧怀着一颗赤诚的医者之心,一心扑在治病救人上。”他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大爱托起癌症患者的明天。

  敬业 高龄创业,七成病人来自国外

  徐克成的“抗癌梦”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他50岁出头的母亲在农村查出晚期癌症,3个月就去世了。看着母亲痛苦地离去,他决心要向癌症挑战,最大限度地救助生命。上世纪80年代,他研究血清酶和同工酶诊断肝癌,成为闻名全国的消化科专家。

  1998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办公室与徐克成相见。老友兼同行的他们聊起肿瘤日渐增多的趋势时,陈敏章目光凝重地说:“你可以在中国南方创建一家有特色的肿瘤医院嘛,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几天后,陈敏章题写“肿瘤特别治疗中心”作为院名寄给徐克成。这份嘱托,点燃了他高龄创业的梦想。

  2001年,61岁的徐克成在广州筹建复大肿瘤医院的前身——广州新海医院肿瘤新技术治疗中心,从一层楼、20张床位起步。在大医院林立的广州,一家新的民营医院如何打开局面?徐克成决定走特色路线——“我们的技术要与众不同,要勇于解决难题。”他领着团队,引进先进的氩氦冷冻技术,开创了以冷冻消融(CSA)、微血管介入疗法(CMI)和联合免疫疗法(CIC)为主导的“CCC治疗模式”,吸引了不少疑难杂症患者。

  2006年3月,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报道了一位面部长有巨瘤的19岁高中女生洪秀慧,向全世界医院呼吁救救这位“象面人”。当时徐克成身患癌症,肝切除手术仅仅过去两个月,他不顾家人劝阻飞往马来西亚最北部城市亚罗仕达看望这位病人。

  虽然从医40多年,徐克成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肿瘤,心里没有多大把握,但他认为只要尽职尽责,困难总能克服。

  一次看着办公室窗外的大树,徐克成忽然有了灵感——肿瘤就像一棵大树,体部是树干,血管是树根,只要切断了树根,大树是不是就可以搬掉了呢?徐克成及其医疗团队先后五次给秀慧做血管介入治疗,用不锈钢圈将肿瘤内的血管一根根阻断,然后在CT引导下,用冷冻探针将瘤体一段段冻死。4个月后,秀慧背负多年的巨大负担被成功卸下来了。

  丹麦的郭林女士是一名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当地医生判断她最多只能活两三个月。她不甘心,又到美国治疗,也没有办法。郭林的女儿查遍了世界范围内相关资料,发现治疗这种病除了化疗还是化疗,几乎绝望了。一次偶然,郭林女士在网上看到一位名叫里娜的女患者写的文章,讲述了她在中国复大医院治疗的经历。2008年初,郭林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复大医院。徐克成率领团队认真研究制定治疗方案,采用了冷冻消融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三个月后复查,郭林女士病情稳定,CT检查肝内转移病灶消失,胰腺病变缩小2/3。她回国后,丹麦医生惊呼:郭林身上发生了奇迹,中国医生创造了奇迹!

  徐克成说,他永远都忘不了2008年10月14日那天,他和同事穆锋博士应邀到丹麦访问。飞机降落在哥本哈根机场,郭林女士早已在机场的出口处等着。她挥舞着中国国旗高呼:“doctor徐,doctor徐”,跑上前来一把抱住他:“中国救了我,你们医院给了我新的生命,见到你们太高兴了!”郭林女士全程陪同徐克成在丹麦的学术交流活动,她说:“我要向世界呼吁,中国伟大,中国举办了震撼世界的奥运会,我在中国也经历了一场拯救生命的奥运会。”此后6年,每年11月份,郭林都被徐克成邀请回医院复查,她在给徐克成的邮件中,第一句话就是“My dear family: China”(我的家:中国)。

  这样,中国广州复大医院就在丹麦逐渐有了口碑。当年仅丹麦就有113名癌症患者来到复大就诊。如今,国外患者占了医院病人数的七成:叙利亚一位大法官在复大切除了重达20公斤的腹部恶性肿瘤;沙特阿拉伯一位11个月患儿,在复大成功切除了巨大腹部畸胎瘤,震惊阿拉伯地区……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也从20张病床发展为现在拥有三家分院的医院集团,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友善 厚德从医,救治近300名贫困病人

  在一般人眼中,民营医院是要赚钱的,可徐克成总做“亏本的事”。这些年,他先后救助了近300名贫困病人,减免治疗费用近500万元。

  “今天我帮助了她,明天,她就可以帮助千千万万人,这千千万万人就可以传递爱,最后汇聚成爱的洪流。”说起几十年来坚持免费为困难患者治疗的原因,徐克成如是作答。

  2006年,来自梅州的女孩江味凤右眼上长出一个排球般大小的肿瘤,将整个右眼全压住。家中为给她治病变卖祖屋,送到复大医院时,陪同来的哥哥身上只剩下一千元钱。收不收治味凤,医生们为难了,但徐克成态度坚定地说:“面对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我们首先不要问她有多少钱,而应该问问自己,我们能不能救她!”

  收治入院后,徐克成请广州大医院的专家会诊,成功为她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切下的肿瘤重达1.5公斤,而右眼则完好无损。

  出院后,徐克成开始牵挂她的读书问题。江味凤的家门,距离学校操场仅仅不到20米,但学校却对江味凤而言却如天边之遥。因为此前眼睛上长有巨瘤,怕吓到学生,学校甚至要求她“白天不能出门”,江味凤只得透过门缝,羡慕地看着同龄人在操场上嬉戏玩闹。徐克成驱车8小时,专程来到味凤老家回访,送上电脑及教学软件,味凤终于成功走进向往已久的校园。

  当年的小凤已经初长成,现在一所卫校的助产专业上学,正是徐克成的大爱医德,她得以懂得生命的可贵,“选择助产专业是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见证新生命的诞生。”

  徐克成说,这几年,作为一个医生越来越开心,“因为我不仅将病人的命救了回来,我还看到了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贡献”。

  “上帝会将你做的好事记在计算机里,一到时候就会释放给你”。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如是评价徐克成的境遇。

  南方时论

  以榜样为力量形成正能量氛围

  南方日报评论员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既包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一批榜样的力量,以引领社会风气蓬勃向上发展,弘扬昂扬向上、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状态,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进而普及开来,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徐克成是一位“园丁式”的医生,他从医半个世纪,始终坚持传播敬业的“种子”不懈怠;他是一位民营医院院长,他自主创业14年,始终坚持诚信廉洁办院不放松;他是一位罹患癌症的医生,历经3次手术,始终坚持善待癌友的情感不下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追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爱国是前提和基础,敬业是爱国的具体体现,诚信是敬业的道德基石,而友善是形成诚信的土壤。在实践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内化为全体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普遍价值遵循,外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从而使每一个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今天,徐克成仍旧怀着一颗赤诚的医者之心,一心扑在治病救人上。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擦亮“中国医生”名片。

  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伟大的民族是由无数个忠于职守、品格高尚的个体组成的。国民能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也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就必须以公民的恪尽职守及对祖国的诚实忠义为前提。而当今社会,“诚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体道德修养层面,它更是现代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公共领域的交往规矩以及政府机构的行事准则。尤其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条件下,在利益多元和诉求多样的现实中,一些人的价值追求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必须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为榜样,自觉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和普遍价值遵循,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大力培育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追求,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养成习惯。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典型和榜样的引领作用,并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让每个人成为“中国梦”的积极建设者。(记者 雷辉 曹斯)

【编辑:张海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