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智库”都听领导的将会变成“智障”

2014年04月01日 15:0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智库”一词这些年在中国开始流行。据统计,中国智库数量目前已达426家,仅次于美国。全球100家顶级智库中,中国占六席。

  但中国智库的生存状态和运行状况如何?新京报昨天的一篇报道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并不乐观。这篇报道引用了一家“智库”负责人的话说:“我们首要的是让领导满意。课题项目争取过来,我们也想独立研究,但是经常有政府部门的人暗示我们,他们领导希望的方案是什么样的。不按领导的意思走,课题就通不过。”

  这一状况令“智库”的体制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据报道,直接为中央决策提供服务,名列世界智库百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在酝酿一次史无前例的内部改革。

  “智库”说白了就是智囊团。它由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为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是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时被称为“外脑”,就是因为它属于外设机构。

  但智囊在中国一开始就与体制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军师、谋士、参谋、门客等都是“智囊”,都算“体制内人”。“门客”严格地说不算体制内人,但他们由别人供养,也就成为“小体制”内的人了。

  到今天,许多智库仍然保留体制的属性,从中央到地方的社科院、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等,都有编制有级别,是“全体制”运行的。

  有所不同的是,现在有了民间咨询机构,国外的智库也频频受邀进入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采纳了邀请国际著名企业家担任顾问的建议,聘请了“洋顾问”。1999年,广东创办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也开始聘请“洋顾问”。到2011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及世界著名科研机构的高层领导人共130多人被聘为省长经济顾问。

  显然,如果专家的命运完全掌握在领导人的手里,那么领导听不听专家意见,就要看他们的涵养和心情了。而我们的领导通常要掌声有掌声,要喝彩有喝彩,要学位有学位,要头衔有头衔,很容易被捧为“全才”,或者自视为“全才”。这样能呼风唤雨的领导,往往不容易听从“部下”诸葛亮的计策。

  这样的体制环境,让一些专家学者养成了为领导提供决策铺垫和化妆的习惯,所谓的“智库”就变成领导的“智裤”,最后连自己也出现“智障”了。人们经常称专家为“砖家”,就是因为他们经常说出一些上不接天下不着地的雷人雷语。

  这次对“智库”的改革动力,据称是来自国外智库的挑战。但国内的一些“智库”不能提供真正的智力服务,逼使人们纷纷聘请“外脑”,钱被别人赚了还是小事,而智库出现“智障”、向决策者提供“馊主意”才是大事。“外脑”之所以能起到真正的智囊作用,恰恰因为它能够独立思考,不需要看领导的脸色“献计”。

  养“门客”与请智库都需要花钱,但花钱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在这一点上人家就比我们聪明,于是他们才会有兰德公司这样的著名智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智库只能是“外脑”。美国钢铁公司创始人卡内基曾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留下我的成员,4年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卡内基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镌刻道:“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能力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他管理的机构中。”

  但卡内基的企业是自己的企业,他知道用人不善只会坑害自己。——然而我们需要对用人的结果负责吗?(何 龙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