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八成墓葬小于1平方米 “公益节地”成大趋势

2014年04月05日 15:15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今日清明,滨海古园出现了申城首座为爱心墓地捐赠人——金宜宽、王萍娟夫妇树立的纪念雕像,以弘扬普通市民参与推动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志愿精神。目前,申城各大公墓传统葬式中80%为小于1平方米的小型墓,“零占地”海葬率达到2%,“公益节地”已成申城葬式改革大趋势。

  来自市殡葬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本市离世人口超过12万,与上年大抵持平。申城早已实现100%火化,葬式则呈现多元化——每年60%在本市经营性墓地安葬,30%在本市公益性墓地或农村公益性埋葬地安葬,2%海葬,2%生态葬,1%在外地安葬,5%存放在骨灰堂中。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行节地葬,不断创新小型墓——树葬、草坪葬、花坛葬被市民普遍接受,单个墓占地面积较10年前下降了50%,普遍控制在1平方米以下。同时,选择“零占地”的海葬或土地可循环利用、骨灰终极处理的生态葬,接受度也日益走高。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1年申城便推行海葬,海葬率从当初不足0.2%增至目前的2%,海葬已成申城殡葬新风尚。

  在申城殡葬改革中,与“节地”并行不悖的,是“慈善公益”。2005年,70岁的市民王萍娟在滨海古园为过世的老伴金宜宽购买墓穴。老两口曾有个心愿:百年之后将自家的住房捐赠给社会,以便帮助孤寡老人。2007年,滨海古园帮助王萍娟实现心愿,建成“爱心苑”,专为烈士英模家属、贫困孤寡老人的身后事提供免费或优惠的长眠之地。此后,爱心苑也成为无主骨灰的安息地,目前已有1195具无主骨灰安葬,79岁的王萍娟依然是“爱心苑”志愿者。

  2010年,市殡葬中心推出880元公益性生态葬“普爱苑”,逝者骨灰存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坛中,集体安葬于大花坛下,每坛占地仅为0.04平方米;半年后骨灰坛降解,骨灰融入大地,逝者回归自然;10年后,大花坛下的土地将循环使用。入住“普爱苑”的逝者姓名将被镌刻在统一墓碑之上,以便亲人祭奠。迄今,“普爱苑”在本市有公墓的9个区县已全覆盖。(记者 姚丽萍)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