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垃圾分类叫好不叫座 “一包扔”老习惯难改变

2014年04月15日 14:59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43中的同学们在神兴小区调查垃圾分类现状。

  剩饭剩菜、牛奶盒、饮料瓶、塑料袋……每个家庭每天都会产生出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很早之前,“垃圾分类”这一概念就被提出,将垃圾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也便于有害化垃圾的专业处理。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2011年底,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到2015年,全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如今,“垃圾分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现情况又是如何?记者展开了调查。

  神兴小区是唯一植入“垃圾分类”概念社区

  近日,记者走访多个小区调查垃圾分类情况,这期间,43中学初一30班学生也开展了一次关于“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54名学生分为9组,分别来到市区街头、公园、社区等人口密集场所,了解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并向270名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程度的市民发放了一份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问卷。调查显示,真正每天都在为垃圾分类的人几乎为零,七成受访者表示对垃圾分类不了解,九成受访者希望能对此加大宣传。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一些主要街道上一般都设置有分类垃圾箱,只是行人一般都随手投放,不会注意到垃圾箱上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而在绝大部分小区中,垃圾分类更是一片“空白”,往往所有的垃圾都投掷到一个垃圾箱或垃圾桶中,居民们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普遍不强。

  在所有调查过的小区中,裕华区神兴小区可以说是目前唯一一个植入“垃圾分类”概念的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具体认识。

  该小区1500户居民家中有近一半都领到了两只小垃圾桶,一黄一绿,绿色的盛餐厨垃圾,黄色的盛其他垃圾,还有一本“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小区内,有几处单元门前集中放置了蓝、绿、红、黄4个垃圾桶,垃圾桶整齐排列,桶身上醒目地标明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实行生活垃圾“四分类”。

  在试点推行初期,居委会、楼长等挨家挨户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并给居民分发垃圾分类袋,鼓励大家分类投放垃圾。只是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居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有所提升,但一些人并不能将此坚持下去。

  探因:垃圾分类“瓶颈”在哪儿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2011年底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到2015年,全省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石家庄市建成全国餐厨垃圾单独收集、运输、处置示范市。

  另外《意见》中提到,要建立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新建居民小区要在开发过程中,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配备不同用途的垃圾箱;已建成的居民小区,由当地政府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工作情况,逐步配备用途各异的垃圾箱,确保分类收集需要。

  可事实上,石市的垃圾分类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垃圾分类究竟难在哪?

  软件太软 不少人都嫌麻烦

  一些市民表示,垃圾分类固然好,但真正要坚持,恐怕有些难,需要一定时间去养成习惯。“就近原则”则是推行垃圾分类的障碍之一,比如有些年轻人着急上班,一下楼就把垃圾随手扔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垃圾桶里。还有更多的人则是“嫌麻烦”,扔垃圾前还要在脑子里“过筛子”,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哪些不可回收,哪些有害……都不如直接一扔来得“痛快”。

  神兴小区居民李女士说,起初刚实行垃圾分类,她还觉得挺新鲜,每次投垃圾前,都会仔细看看垃圾桶上的标注,遇到分不清类的垃圾,还会不厌其烦的掀开“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比照一番。相比之下,丈夫就没有她这样的耐心,每次拾掇出来的垃圾,随手扔在垃圾桶里,从不分类。“有时候我也说他,可他总嫌那样太麻烦。”

  也有一些居民表示,哪个颜色的垃圾桶该放啥,分不太清。一位六旬老人说:“垃圾桶有四个颜色,虽然上面贴着分类提醒,但字太小,扔的时候还得猫腰看,不方便。”

  一位环卫队负责人也坦言,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是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环节,因为源头上的宣传引导不够,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并不强,即使在试点小区,推行也并不理想。

  硬件硬伤 未实现分类运输和处理

  也有少数居民提出,就算他们养成习惯,平时在家都将垃圾分好类,投掷到小区垃圾桶时也是按照桶身上的要求归类,可清洁工在清理小区垃圾时,一般都只是“一锅端”,集中将垃圾铲到同一辆运输车上拉走。

  也就是说,垃圾分类包括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三个环节,即使在小区内建立、形成完善的垃圾分类投放制度与习惯,但是如果运输时进行混装、处理时又一同处理,垃圾分类工作也是形同虚设。

  记者对后两个环节也开展了调查,发现包括神兴小区在内的小区以及市区街道上的垃圾,清洁工在清掏垃圾时,并不做任何分拣和回收处理。

  在石市槐北路与富强大街交叉口附近的一个垃圾转运站内,记者看到,环卫工人用清运车将垃圾送到这里,由一辆密闭垃圾运输车集中运送到位于贾村的垃圾站。垃圾到达贾村,再由卡车运送到电厂焚烧发电,算是对垃圾的再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几名拾荒者用木棍拨出废纸、塑料瓶等可以变卖的东西,再无其他精细的分拣过程。

  而这种运输处理方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积极性。

  后期回收系统要跟进

  垃圾分类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对此,来自各个行业的环保达人纷纷献上良策。

  “很多地方在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上也都出现过停止、反复等情况,在引导民众上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环保事业的河北经贸大学张忠民教授说,垃圾分类之所以开头难,难就难在打破居民现有生活习惯,对不少人来说,将其顽固的习惯改掉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不断说、不断推动,总会达成一种全民共识。”

  “要想实现、做好垃圾分类,还必须建立一个‘从垃圾的源头到处理’的透明、完整系统。”张忠民教授提出,垃圾分类的实现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引导机制和保障制度,离不开推动后期回收系统的跟进。

  “要把垃圾分类当成民生大事来做。”张教授如是说。另外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可以适当给予居民一些奖励、鼓励政策,有奖励才会更有动力,只有将推广垃圾分类带来的不利和不便减到最小,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居民的响应和支持。

  宣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热衷于环保的市民张春友提出,垃圾分类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宣传,是推广垃圾分类的重要一环,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资源,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内容,带头实行垃圾分类。

  “我所居住的小区没有实行垃圾分类,就是一个大垃圾桶,所有垃圾一股脑往里扔。”张春友说,如今有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垃圾清掏都由物业来负责,因此首先物业的观念就应该带头转变,将小区里的垃圾桶统一换成分类垃圾桶,逐渐带动所有居民形成分类意识。

  将垃圾分类写入教材

  “当初确定这个选题,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更多地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并能从中感受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急迫感。”43中学初一30班的班主任徐泽文说。

  她称,垃圾分类是可持续发展项目,必须把这种观点植根于下一代,才能让它持续下去。如果能利用学校教育推广垃圾分类,甚至将垃圾分类写入小学教材,图文并茂,适合孩子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文/图 社区记者 卞静)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