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共自行车如何避免“武汉式烂尾”

2014年04月15日 15:1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4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虎头蛇尾的武汉市公共自行车项目,确实曾经风光一时,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武汉模式”。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行方式,似乎足以将资源杠杆作用发挥到极致。

  然而,仅仅过了4年,一个被众人看好的“民心工程”却成了“闹心工程”。更严重的是,“烂尾工程”势必会带来极大的负效应,何去何从还只是一个方面,被“闪了一下腰”的市民,恐怕很长时间都会对公共自行车工程难以激发热情,并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抱以怀疑的态度。

  从运作体系本身来说,“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没有任何问题,也符合公共服务外包的趋势。即便从外行的角度来看,通过算账都不难发现,政府投入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不但足以维持项目运行,还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管理,并有效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防止其在执行过程中走偏变形,并最终导致项目的流产。但问题恰恰是由于监管措施没有跟上,以为一纸合同之后就可以万事大吉,拱手把手中的主动权交给企业,导致公共利益被绑架,对企业重逐利轻服务缺乏有效约束,面临着要么继续加大投入满足企业的索取,要么任其跑路被迫收拾烂摊子。

  武汉公共自行车工程的烂尾,根本上还在于缺少管理的责任与智慧。相比较于工程的建成而言,后续的管理更为重要和复杂。故而,对于运营企业的管理,就必须科学而有效。一者,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与评估, 并接受公众的举报与投诉;二者,在合作的方式上应当预留有后手,要么预扣一定数量的保证金,要么按照进程拨给财政补贴,对其广告收入也进行监控,防止公共资源的收益被企业转移或者挪用;三者,应加大对经营状况的监控,可以由审计部门或者独立的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对其财务状况进行不定期核实,以便于为管理机构的监管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在当初的合同约定上,应当对权利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一旦出现服务跟不上,就应当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终止合同停止投入。

  企业担当是建立在政府责任之上的。武汉公共自行车系统在两年前,就屡屡有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监管层面缺乏作为,根本上还是责任心出现了问题。解决不了公共责任自身的问题,“公共自行车项目”就难以摆脱“最后一公里”之困。堂吉伟德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