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黑匣子”走红 律师称网络遗嘱不具法律效力
Doubts raised over safety, legality of 'online wills’
An emerging online service to help people maintain their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in a virtual storage box has stirred debate among the public, the Xiamen Daily observed on Wednesday.

网络遗嘱“保管箱”
遗嘱备份
遗嘱、财产、债权等文件
财物信息
如保险单号、证券账号、银行账号、公积金账号、支付宝账号等
虚拟账号
QQ账号、电子邮箱地址、即时聊天工具(QQ、微信等)账号、微博账号、游戏账号
个人清单
日志、个人隐私事件记录
私密存档
照片、视频、录像、录音等资料
保管费用
保管1年:收费59元
保管20年:收费1180元
有效期:分别有2年、5年、10年、20年可选(到期后,信息只保留180天,若未续费,将被清空)
制图/张平原
支持
观点1 操作方便挺不错
“网络遗嘱操作简单,存储的信息多,利于备份网络账号、电子图片等信息。”
观点2 可以寄托情感
“用户还可以时不时上去写一写愿望、感触和文字,相当于一种情感的寄托。”
反对
观点1 安全性值得怀疑
“若是网站被黑客恶意攻击了,人也丢了,那遗嘱还在吗?”
观点2 就怕人财双失
“个人信息都在网站上,谁知道网站后台有没有小动作,网络遗嘱到达前,需要反复确认用户死亡,有很大的滞后性。”
本报讯 (记者 吴海奎)近日,网上一款自称可以保管用户遗嘱信息的“人生黑匣子”意外走红。这家网站称,网友只需每年花59元,购买一个“保管箱”,把自己的心愿和想法存在里面,网站将会在用户死后把遗嘱发送给指定的联系人,这就是所谓的“网络遗嘱”。
据了解,目前,福建共有2万人、厦门有1400人成为该网站的注册会员。不过,律师表示,网络遗嘱还不被法律所承认,其真实性和安全性有待检验。
要收费吗?
一年最少花59元
托网站管遗嘱
记者打开网络遗嘱网站,在网站首页标注着这样一条消息:“根据媒体公布的失联乘客名单,网站逐个人名系统查询,有31个名字一次或者多次出现,不知道是不是本网站的注册用户,天佑平安!”且不说这条信息是真是假,但借着马航事件,这家遗嘱网站走红了。
遗嘱网站并不复杂,记者填写了个人基本信息后,得到一个注册账号,通过这个账号,登录网站。不过,要在网站上立遗嘱的话,得花钱买个类似于网络硬盘的保管箱。保管箱根据保管年限的不同,收费也有很大差异。最便宜的起步收费是59元,保管期限为1年;最长的保管年限是20年,收费1180元。
存些什么?
可上传遗嘱资料
还能存账号密码
会员有了保管箱后,就可以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也可以记录银行账号、保险单号、证券账号等财务信息,还可以存取QQ账号、电子邮箱地址、微博账号、游戏账号等虚拟账号。
网站客服人员张先生称,用户个人信息和上传到网络遗嘱保管箱内的资料全部会经过高级加密处理,可以保障除用户本人与其指定联系人外,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查看保管箱内的信息。
怎么开箱?
逾期未登被确认死亡后
资料发给指定人员
“根据客户设定的登录网站的频率来操作,比如选择一个月内至少登录网站一次,那就类似重新激活了一下,如果超过一个月没登录,我们就会启动核实程序,给你发邮件、短信甚至打电话。如果这些方式都联系不上你,我们会联系你当时预设的指定联系人来确认你的情况。一旦确认你已经死亡,那么我们就会把你留在保管箱内的资料发给你指定的人员。”
记者向张先生询问厦门注册会员的信息,张先生表示,福建共有2万人、厦门有1400人在网站上注册,但并非都立了遗嘱。据介绍,目前网站36万会员中只有一位武汉的客户不幸去世,已经完成了遗嘱的委托业务。
网站规定,保管箱有效期为可正常使用的期限。保管箱到期后,用户将无法开启登录保管箱,保管箱内的信息只会保留180天。180天内用户未续费,保管箱内的信息将会被清空,清空之前,网站会给用户发送提示短信。用户在180天内续费,则可继续登录使用保管箱。
【律师说法】
真实性和安全性有待检验
福建金海湾律师事务所郑志宁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遗嘱的形式只有5种: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网络遗嘱尚未被法律承认,暂不具备法律效力。判断遗嘱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立遗嘱的人是不是出于真实的意愿作出的,录音、口头和代书遗嘱,都需要有2个以上没有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才能有效,因为这类遗嘱内容容易被篡改和伪造。网络遗嘱也有同样的问题,其真实性和安全性有待检验。
郑律师表示,目前,效力最高的仍是公证遗嘱,因为有第三方的具有权威效力的机构为内容作了客观的见证,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公证遗嘱也最为真实有效,最难被推翻。(记者 吴海奎)
>社会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