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西都市报:争论“官民比”高低的意义何在

2014年04月16日 14:37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官民比”的争论,再度甚嚣尘上。近日,《嘹望》刊文驳斥中国“官民比”高达1:26的说法,称将离退休干部等纳入统计范围的算法不对,真正的“官民比”为1:191。这一比例,低于英俄等国。

  争论“官民比”高低,意义何在?恐怕是破解这场争论的脉络所在。“官民比”的指向,即是行政成本的高低问题——民间坚持的高“官民比”,指向政府机构庞杂、人员臃肿;官方坚持的低“官民比”,意在诠释机构和人员设置的合理性。

  若能冷静地看待“官民比”之争,或会发现:“官民比”对于衡量政府效能,参考价值或并不大。中国行政成本的负荷,并不在于养了多少“官”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或在于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的效率低下,以及不透明环境下三公过度消费等支出造成的行政成本虚耗,从而给公共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公共财政的负担,即纳税人的负担。

  也就是说,民间之所以坚持认为“官民比”太高,实际是意指中国的行政成本消耗过度。加之政府效能低下,官员不作为、公务员偷懒等现象的频繁出现,供养政府的纳税人难免感觉压力巨大。而高“官民比”,只不过是民众宣泄这种压力的出口——期待政府效能能与畸高的行政成本相匹配。

  民众以“官民比”来表达对政府行政成本消耗过大的不满,未必合理;而官方以“官民比”来力争当前行政格局的优越性,也有待商榷。行政成本的高低,并不全然体现在供养了多少人和机构上,而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品质,是否与这种投入相匹配。政府效能低,行政成本太高,再低的“官民比”恐怕也难以化解公众的公平焦虑。

  因而,“官民比”与政府廉洁、行政效率并无必然关联。要纾解民众对高行政成本的疑虑,最直观的观察数据,应是“投入产出比”。即以公开透明的方式监督行政投入,以更加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衡量“食税者”是否有作为。透过“投入产出比”,才能真正检验政府行政的成色,才能打消纳税人的疑虑。时言平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