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96岁老兵寻回73岁儿子:几十年前曾为孙女寄婴儿鞋

2014年05月16日 10:1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为杨友富一家拍摄全家福。

  “96岁乐山老兵,寻回73岁儿子”后续

  5月15日,云南省镇康县勐捧镇半个山村,96岁的乐山籍抗战老兵杨友富家里格外热闹。72年前,杨友富从乐山加入中国远征军,告别家人和不满1岁的儿子,后在云南定居。整整72年后,他73岁的大儿子杨云清从四川乐山找到了这里。

  在前往云南采访杨友富老人时,记者从他的云南孙子那里知道,如今的杨友富饮食已彻底云南化,但仍惦记着老家的味道。记者特地买了乐山的峨眉茶、花生糖和鸡蛋干等土特产,带到了云南。

  16日早上5点,记者辗转昆明、临沧,再乘汽车到镇康县,再搭摩托颠簸山路,晚上8点半才到中缅边境不远的半个山村。按照计划,四川来的亲人将在16日返乡,依依不舍的四川、云南家人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老人戴上了军功章,记者帮这一家子拍了一张特别的“全家福”。

  依依不舍

  吃完最后一顿团圆饭

  这几天,勐捧乡半个山村杨友富家是最热闹的,因为72年未见的四川亲人来到了这里。这个背靠半边山,家家都在半山腰上的村子,有200多户人家,很多村民这才知道杨友富这段让人感叹的过去。

  而杨友富在云南的儿孙们迎来了最忙碌的几天,有些在外地打工的人也专门赶了回来,和四川来的大伯见面。73岁的杨云清告诉记者,他了了和父亲见面的心愿,就得赶紧回四川了。“地里离不开人,老家有农活要忙。”因此,他们订了16日返川的汽车票和火车票。

  15日晚,这个来自四川和云南的特殊一家,摆了5桌酒席,吃了这次72年后首次会面的最后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团圆饭都是家常菜,凉拌的鸡肉、炒猪肉、鸡蛋和山里的野菜。

  即将返程

  拍下特别的“全家福”

  记者赶到杨家后,把带来的四川特产拿给了杨友富,孙辈在一旁大声地告诉他:“他们也是从你家乡四川来的,还给你带来了四川特产。”杨友富挥手让旁边的人给记者搬凳子坐。虽然他已经离川72年,很多四川的记忆已经淡化,但拿出峨眉茶叶介绍后,杨友富显得有些激动:“峨眉山,我晓得,我们乐山的。”

  晚上8点过,来自四川的杨云清一家和杨友富还有云南亲戚在桌旁聊着家常,云南的家人不停挽留他们,希望他们再多呆几天,但杨云清说确实该回去了,“老父亲看到了,你们都把他照顾得很好,我们都很放心。”记者决定在这样一个难舍难分的傍晚,用专业相机帮这个特殊的家庭拍一张全家福。

  杨友富老人显得特别高兴,专门回自己卧室换上了干净衣服,把勋章别在胸前,在正中间的椅子坐好,把自己的老伴还有四川儿子杨云清拉过来,坐在自己身旁。除了在外打工的家人没办法到场,杨家祖孙四代的主要代表围在他的左右。记者打开柔光箱,在杨家院子里,给他们拍下一张特别的全家福。

  云南一家

  四代同堂已有50人

  分隔72年,与自己在四川的儿子见面,已经96岁的杨友富历经人世沧桑,让人感叹。

  “当年,他孤苦一个人来到我们这里,但如今已经儿孙满堂了。”同村的邝志明老人还记得他6岁大的时候,就是那一年杨友富来到村上,说话口音和他们很不同,当时邝志明是由父亲带着遇到了杨友富,杨友富抱起他说:我在四川老家有个男娃儿,和你同岁,今年也该6岁了。

  后来,杨友富娶了村里的戴巧地,妻子比他小10岁,杨友富从此在这里落脚。如今,他在云南的新家庭,已经有3个儿子3个女儿,已是四代同堂,四代人已经有整整50人,可谓人丁兴旺,杨云清是他在四川唯一的孩子。

  彻夜长谈 父子的床挨在一起

  13日凌晨赶到后,云南这边的家人就惊讶地发现,杨云清和杨友富长得太像了,尽管如此,杨友富毕竟在孩子1岁时就离开了四川,此后72年再也没见过,甚至照片也没看过,所以还是有些陌生,后来还是通过杨云清左手中指的伤口认了亲,这个伤口是杨云清1岁时被镰刀砍伤的。

  这几天,杨云清在老父亲的卧室里支了床挨在一起,每晚他们可以摆摆龙门阵,但杨云清遗憾地说,虽说老父亲是四川人,但交流已经非常困难了。“他听不懂我说啥子,我也听不懂他说啥子,他现在就是一个云南人了。”

  杨友富的孙辈告诉记者,已经在云南生活72年的爷爷,饮食、口音、生活习惯等都已经彻底云南化,特别是口音,完全不会说四川话了。不过,这么多年来,杨友富曾多次找过四川亲人,也曾经有过联系。但是,在他身体还好的时候,经济条件太差了,而且交通极其落后,外出非常地不方便,所以一直就没能回四川。

  后来,杨友富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他已经20年没出过村子,镇上都没去过。“他每天就吃点粗茶淡饭,然后去地里转转,生活很简单,回四川是不可能的了,虽然他可能有这个心愿,但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了。”孙子杨文兵说。

  寻亲插曲

  几十年前 杨友富曾为孙女寄婴儿鞋

  按照计划,16日下午,杨云清一家将前往南伞口岸,然后乘大巴前往昆明,再换乘火车回四川。由于不能长途颠簸,杨友富无法跟他们一起回家,但他安排了两个儿子和家人,随大哥一起回夹江走一趟。“爷爷对叔叔们说,那是你们的老家,也是我们全家人的根。”杨云清说,如果路上顺利,17日他们就能到达。

  “啊?云南的亲戚要来探望?家里这么乱。”15日下午,夹江县顺河乡龙兴村杨云清家,杨云清的儿媳妇王利均得知云南的亲戚要来,显得高兴又忐忑。与当地典型的农村家庭一样,杨云清家的房子是10年前修的,外墙和内墙贴了墙砖,清一色的水泥地面,屋内有简单装修。

  杨云清的老伴杜桂莲说,她和丈夫结婚已有50余年,但对公公的情况所知不多。上世纪70年代,公公曾从云南写过信回来,丈夫也回了几封信,双方互通了情况。“听说我生了大女儿,他还寄了几双婴儿鞋回来。”杜桂莲说,公公还来信说,记得夹江的镰刀很好用,在云南买不到那么称手的,让丈夫给他寄过10把。

  后来,因为地址变更,双方的通信便中断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杨云清曾让在云南当兵的邻居帮忙打听父亲下落。“但他只知道镇康县,镇康那么大去哪里找?”王利均说,邻居后来回复说没找到人。

  从那以后,杨云清提父亲的时候就越来越少。这几年偶尔提起,也只是会感叹,“恐怕已经不在了吧。”(记者 李逢春 摄影 杨涛)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