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关爱残疾人 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开始

2014年05月16日 13:27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据《齐鲁晚报》报道,王女士的婆婆今年103岁,已经失明60多年了,现在想办个残疾证,可老人已经没法下床,没法去医院做鉴定。经过记者协调,济南市立二院和市中区残联工作人员获悉此事,于14日上午破例上门为百岁老人做残疾鉴定。

  生活中,类似的人性化事件有很多,比如,残疾人身体不便,无法到派出所办身份证,工作人员上门拍照;每年办理医保续保手续,社区工作人员考虑重度残疾人行动不便,上门服务等。特事特办彰显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是尊重多元化需求的开放态度,但是,如何让特事特办变为长效服务机制,而不是小概率的中奖式幸运,进一步说,残疾人群体日常生活中遇见各种难题的时候,不用求助媒体、不用“特殊照顾”,便能够享受到社会公共服务所带来的便利,这应是社会的一道考题。

  作为一名“轮椅天使”,笔者感同身受的是,残疾人群体需要社会的关爱,但这种关爱应建立在平等权利基础之上,是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不是助残日期间、特殊关照后的“特权服务”。5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笔者以为,关爱残疾人,应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做起。所谓“最后一公里”,包括现有的助残社会福利政策、相关部门平日里对残疾人群体的救助项目、残疾人日常生活中需要到服务窗口办理的业务等,应重视残疾人因自身不便或家庭变故、应激事件等衍生出来的多元需求,根据已经制定的政策为他们提供人性化举措,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固然,政策标准不可肆意更改,但公共服务可以适时“私人定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现实的困难拓展服务的外延广度,以体现社会的人文温度。

  如果,现有的公共服务前面能够加一个“更”字,现有的助残政策实施过程中能够加一个“更”字,那么,我们的城市文明将迈进一大步,残疾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将提高一大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过,让残疾人更“普通”,言外之意是说助残政策和公共服务要细化、接地气,重视残疾群体多样需求,完善相关福利制度,提高公共服务理念。唯有这样,残疾人才能真正活得有尊严,才能有勇气和自信去托举美丽的城市梦和中国梦。(雪樱)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