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农村青年现状:为娶媳妇急于摆脱农民身份(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5月18日 04:4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创业不易,门槛颇多

  对农村青年而言,在家门口就业不易,创业同样艰难。极少有人的创业历程会一帆风顺,这在各种资源匮乏、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尤甚。

  湖北农村青年程祝新的创业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刚过而立之年的程祝新聊起蔬菜种植、农业技术创新、营销模式等话题时侃侃而谈,充满自信。

  4年前,他和4个同龄人一同回乡创业,成立通山县九宫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有社员126名,蔬菜种植面积1000亩,年产值突破300万元。4年间,他有眼睁睁看着肥沃耕地变成一片汪洋的无奈和辛酸,有夜半送货翻车的惊魂一刻,也有创业团队濒临散伙的绝望。

  2010年,怀揣满腔热情回乡创业的程祝新只顾埋头干活,并没有意识到农业所蕴藏的诸多风险近在眼前。

  起初,他和创业伙伴们贷款80多万元进行蔬菜种植,因对当地气候了解不够深入,加之没有对排水渠、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予以足够投入,2010年年底时,亏了40多万元。不甘心的程祝新和伙伴们又重新注资40万元。

  “刚开始创业,我们确实不知道去哪里找资源,只知道国家对大学生创业以及农业项目都有补贴,但我们不知道如何申请。国家的扶持在创业初期作用真的很大,可以降低我们的创业风险,第一年亏损这么多,团队里当时就有人想打退堂鼓。”程祝新回忆。

  和他一样遭遇创业挫折的身边同龄人不在少数。“家在农村的年轻人回乡后总不甘心做传统农业,而是想养点什么、种点什么,搞特色农业,但因为缺乏指导,往往遭遇投资失败。”程祝新举例,同乡一个女孩之前在浙江打工,回家后养起了火鸡,短短一年亏了几十万元。

  2003年,吉林省九台市农村青年李微微回乡创业时遇到了类似问题:“说是创业,其实还是继承家里的祖业,包田种稻,当兵之前,我连九台市都没出去过,对未来创业方向没有清晰目标,思想上还是小作坊式的状态。”

  专注于农业生产过程服务的吉林省颂禾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军如今已是吉林当地的名人,合作社有11万名社员。然而2009年合作社起步一年时,就遭遇了发展瓶颈。

  “经过一年,合作社已初具规模,但我们毕竟是从一个县级市起步,客观上制约了很多想法和理念的实现。”姜军说。

  作为从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个小山村走出的大学生,濮玉滔在云南省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度过4年大学生涯后,决定发挥专业特长,返乡自主创业,创建自己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场。

  刚起步时,濮玉滔身无分文,通过找亲友借贷,发动村民入股,积极到各部门报项目、争取资金,最终筹到17万元。2008年10月,他创建了一个占地28亩的养猪场。养猪场建成后,购买种猪、仔猪的资金迟迟没有着落。望着崭新却空荡荡的养殖场,他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资金几乎成为压倒他创业梦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9年初尝创业时,李光还是一名大学生村官,结合所在村庄特色,他决定走农副产品加工的创业之路,当时最大的障碍便是“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

  “缺资金、缺经验、缺眼界,在我看来,这是农村青年创业的三大门槛。”李光总结道。

【编辑:张培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