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福利企业锐减至213家 连续7年递减10%

2014年05月19日 11:05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江岸区一家福利企业的一个场景。记者金思柳 摄

  最近几天,“犟妈”易勤的丈夫刘宏涛正忙着新厂房的施工整修。“添置新的生产线之后,厂子的生产效率会高些。”9年亏损达上百万,曾让东方宏食品厂举步维艰。

  武汉还有不少助残企业经营状况与“犟妈”的企业类似,甚至直接关门歇业。昨天是全国助残日,市政协、江汉区政协联合调查组端出一份调研报告:全市福利企业一度达到674家,如今锐减至213家,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16万名,但通过各种渠道就业的仅有1.4万,不足十分之一。

  经营企业一年

  倒贴20多万元

  12名工人都是智障人士,但做起事来一丝不苟,奶糕和酸梅膏质量过关,并不愁销路,但为什么仍连年亏损?

  刘宏涛说,虽然产品好卖,但生产跟不上来。智障工人的效率低,5个人才抵得上1个正常人的工作量。而遇上刮风、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出于安全考虑,工人不必上班;8月到10月是淡季,工厂停工。算下来,一年三分之一时间,工厂都在“休息”,但“犟妈”没少过工人们一个月的工资,平日里的节日、消暑物资也都按时发放到位。

  刘宏涛说,每位工人一年工资加社保大约2.4万元,但根据退税政策,一个人只能退几千元的税,总共也就退八九万元,相当于自己要倒贴二十多万。

  武汉福利企业

  连续7年递减10%

  “做福利企业的,当然首先是个企业家,但是也是慈善家,要有善心和大爱。”易勤和刘宏涛这对夫妇坚守多年,不图盈利,但苦苦支撑实属不易。

  1996年武汉福利企业674家,集中就业的残疾职工1.6万余人。2007年以来,武汉福利企业家数和残疾职工人数每年下降约10%。2013年全市福利企业213家,残疾职工不足6000人,上规模、上档次的福利企业凤毛麟角。

  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我市现有残疾人43万人,其中既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意愿的16万人,2013年底在福利企业就业5656人,分散就业6370人,政府对社区安置2100人,三项之和约1.4万人。

  大量福利企业

  难以享受退税优惠

  为何福利企业逐渐消失?

  老城区改造中,大批福利企业陆续外迁,有的开发区和新城区担心影响政绩和财政收入,以多种理由拒绝迁入福利企业,不接收残疾人跨区就业,致使外迁福利企业被迫辞退原有残疾职工或放弃福利企业资质。

  调查组认为,我市至今未制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地方性文件,现执行的仅是国家宏观标准:安置残疾人就业10人以上、残疾人占员工总数25%以上,只有达到这两个标准,才能被认定为福利企业,才能享受国家政策退税。大量企业达不到“两个以上”标准,企业享受不到任何优惠。

  同时,目前仍执行2007年每名残疾职工3.5万元的增值税退税标准,而武汉最低工资标准、“五险”已大幅提高,不少企业觉得划不来。

  出台地方政策

  建立培训体系

  如何安置数量庞大的残疾人就业?调查组建议,对吸纳残疾人就业但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可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福利彩票利润中出资,给予奖励或补贴;并对福利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逐步提高奖励标准。

  调研组希望,我市能尽快出台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相关办法,规划福利企业的产业发展、用地,优先将福利企业的合格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此外,相关部门要免费提供残疾人上岗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阳光家园”建设要与残疾人就业基地结合起来,全力帮助残疾人就业,并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残疾人就业基地。记者王雪 通讯员陈国方 刘俊 雷险平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