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海I号”上层清淤完毕船体初现 3年内整体发掘

2014年05月22日 09:3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南海I号”古船表层淤泥基本清理完毕,木质结构船舷和隔舱初现。南方日报记者 毕式明 摄

  作为全球首个室内进行的古沉船发掘项目,近日,“南海I号”的保护发掘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南海I号”考古队日前表示,船体上层淤泥至本月底将基本清理完毕,这标志着沉船船体发掘的第一阶段即将告一段落。整个“南海I号”的发掘工作预计将在3年内完成。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介绍,本阶段以清理船体上层淤泥为主,因此并未对货仓进行大规模发掘和文物提取。为避开炎热和台风频繁的夏季,下一阶段的发掘工作将留待今年10月继续。如何对目前暴露在空气中的上层木质结构进行保护,将是这一阶段亟待妥善解决的难题。

  此轮未大规模提取文物

  在“南海I号”发掘现场,记者观察到,古船表层淤泥基本清理完毕,木质结构的左右船舷和隔舱初现,船上层层叠叠的货物更是清晰可辨。这些堆积如山的瓷器和金属尽管已经历将近上千年的时光,人们仍可从它们惊人的规模,联想起往昔“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过去我们所有的工作主要都是以水下摸查为主,对‘南海I号’的状况没有真正的把握,现在我们可以对船体的保存现状、文物分布和埋藏环境,进行全面性的了解。”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表示。

  至于“南海I号”船体的“健康状况”,孙键表示,除了船尾部分因发掘之初被英国打捞船探入海底的“铁耙”所破坏外,船体首部和前半部分保存尚算良好。

  “‘南海I号’的凝结物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从船头到船尾都是,处理耗时长,这也是前期工作的一大难题。”孙键表示。由于这一阶段的发掘工作重在清淤,因此并未对文物本身进行大量提取。

  尽管如此,首轮发掘工作还是发现了不少具有异域特征的瓷器和金链。孙键表示,“南海I号”出水的大量瓷器印证了宋代外贸的繁荣,船上积存的不少瓷器都曾在海外热销。“这里发现了非常成熟的景德镇青白釉,这些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说。

  发掘辅助系统世界首创

  “南海I号”发掘组组长刘志远介绍,去年9月起,考古队自行设计开发了一套全新的发掘辅助系统,并由广州打捞局建设施工,在今年2月中旬建成并投入使用。整个辅助系统造价约为1000多万元。

  这套发掘辅助系统并不简单,堪称全球首创。系统包括新风系统、采光照明系统、运输系统和沉箱的支护结构等四大部分。由于发掘上表面温度较高,会产生大量有毒难闻的气体,而新风系统可将“水晶宫”内的空气每半小时循环一遍,将发掘区的温度控制在30℃以下,保障了工作人员与文物的安全。

  为适应“南海I号”室内发掘的特殊条件,便于发掘工作进行,由220盏50瓦LED灯组成的大型灯阵派上了用场。灯阵特意选用了接近日光的色调,每件文物的“真身”都难逃考古队员的“法眼”,有效确保取证过程的准确性。

  悬挂在头顶的天车,则用于运输船体上的淤泥、文物和设备。考古队还在水晶宫外安置了高达35米的塔吊,将沉积物迅速移送至馆外。

  沉箱的支护结构将对后续的发掘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将来的船箱分离奠定硬件物质基础。

  “发掘辅助系统实现了发掘工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可减少人对文物的接触,降低文物受损的风险。”刘志远透露。

  全面发掘工作今秋进行

  “南海I号”的整体发掘工作预期3年内完成。然而,原定在今年5月前清理完毕的货舱,在首轮发掘工作却没有动静。

  “我们的目的不是‘挖宝’,文物发掘只是其中一部分工作而已。器物及其埋藏环境的信息同样重要。”孙键解释,由于“南海I号”满载货物,考古队员没有落脚点,不可能立刻开展全面发掘,只能先建立发掘平面,并从一定方向层层推进。

  孙键表示,首轮淤泥清理工作将在月内结束,而随着发掘现场的气温升高,立即进行大规模开挖不利于文物保存,下一阶段的挖掘工作将留待今年秋天才继续进行。

  “对已经暴露在空气中的木材进行保存,将是这一阶段的难点。”孙键向记者表示,由于“南海I号”的木块多为马尾松,材质比较疏松,纤维化较快,较西方以柚木和樟木为主的船体更难保护。

  除“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工作外,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从2012年11月开始建造的仿古木船也有了眉目,预计将于本月底下水试航。该船由福建当地的造船师设计,船长38米、宽10米、深3.85米,重618吨。船体大致仿照宋代“福船”形制建造,但在动力系统和船舵等细节部分进行了现代化处理。据馆方介绍,如仿古船工程顺利,未来将沿“海上丝绸之路”线路航行,作“南海I号”宣传之用。(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毕式明 实习生 金婧 通讯员 冯兆发 发自阳江)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