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实验室库房折射自主创新尴尬

2014年05月28日 13:4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投入7亿元、历经3年多建设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日前第一次迎来开放日。走进这座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千余件大型科学仪器分布在几座实验楼内,令人毫不怀疑其建成世界一流蛋白质研究平台的可能性。

  在C楼二层,有两大间并列的实验物资库——国产物资从左边大门入库,进口物资则从右门入库。这种分类管理方式,却也产生了一种客观的对比:国产库中,一眼望去,可见货架上不少崭新的水桶、脸盆、纸巾、文具等日用品;而进口库中,相关实验器具则明显高端,不少是普通公众叫不上名的仪器。当然,两个库房也有“同类物品”上架,比如试管、烧杯、量筒,以及同型仪器。不过,管理人员坦承,研究员们常用进口库藏,而研究生们在基础实验中才取用国货替代。

  “土水桶”与“洋试管”,不同的用武之地折射出我国自主创新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中国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研人员规模,自主创新活动的频度也很高。每天大批实验人员在各地高校、院所、企业投入高级研发,而他们依赖的实验用品,大到装置仪器,小到试剂耗材,多为进口产品,且“消费量”、“消费额”都极大。而“边缘化”的实验用品,比如“锅碗瓢盆”之类,则未必“土洋”较真,便给国货留下了空间。

  科技是一项大系统工程,只有基层扎实,才能树立起上层架构。在两大物资库外的廊厅上,布设着十多个宣传品架子,架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实验品单页、册页,几乎清一色全是洋品牌,其中不少都出自赫赫有名的跨国企业。某一天,当“Made inChina”的实验品也能广泛装备本土实验室,尤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基础能力和整体实力必能 “更上一层楼”,产生高附加值,创造倍增效应。(徐瑞哲)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