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0岁男孩不服父亲打骂管教方式 10次离家出走

2014年05月30日 11:24 来源:福州晚报 参与互动(0)

民警和小杨谈心。

民警和小杨谈心。

  28日上午,随父母来榕的10岁男孩小杨,因不服父亲动不动就打骂的管教方式,再一次离家出走了,这是年初以来小杨第10次离家出走。

  28日9时许,仓山高湖路连江南路口附近一小区的居民张女士,发现一名身穿淡紫色上衣、牛仔短裤的小男孩,再次出现在她居住的小区内。

  此前,这名小男孩已经在小区内游荡了好几天,每次张女士见到他都会拿一些食物给他。但张女士问这名小男孩住在哪里时,他一言不发扭头就走。

  27日下午,在小区居民报警后,民警将小男孩送回家。没想到,28日上午,这名小男孩又出现在小区里。张女士将小男孩带到位于三叉街的母亲家中,随后报警求助。

  民警到场后,经过耐心沟通,获悉了小男孩的班主任的名字和电话,随后联系了小男孩的班主任。小男孩的班主任表示,小男孩叫小杨,今年10岁,在胪厦小学就读,平时比较顽皮,常与同学打架、逃学,最近半个月都没去学校上课。

  通过与小杨的沟通交流,民警得知,小杨在家中时常因逃课、打架等行为被家长教育、打骂,正处在叛逆期的小杨不服管教,经常离家出走,而且一走就是好几天,每次都是被民警或相识的群众送回家,回家后又会被家长打。久而久之,小杨根本就不愿意回家,宁可在外面游荡。

  28日,小杨觉得张女士是个好人,就在离家后来到了张女士居住的小区。得知张女士要报警将他送回家,他一再恳求张女士不要报警。

  民警随后联系了小杨的父亲杨先生,不久后,杨先生赶来了。他一见到小杨,就用方言痛骂小杨,并作势要打,吓得小杨赶紧躲到民警身后。

  民警与杨先生沟通后得知,因为工作忙,杨先生和妻子疏于管教小杨,小杨从小就打架、偷东西,且经常逃学、离家出走,仅今年就已离家10次了。27日下午,离家出走的小杨被民警送回家后,杨先生又对小杨进行了“教育”,并将他反锁在房间内。28日凌晨,小杨趁父母熟睡,用钥匙将门打开后再次离家。

  编后快评

  棍棒不是教育“神器”

  不服父母动辄打骂的管教方式,10岁男孩小杨屡次离家出走,仅今年就已离家出走10次。

  这样一则新闻,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类的古训,在当下一些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有的甚至将其作为教育“神器”。诚然,有人使用“棍棒教育”将孩子打进了北大、打成了“器”,但更多的则留下了“硬伤”。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这种经由心理性、实验性数据得出的结论,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广泛认同:体罚是“害”,而绝对不是“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实践早已证明,成功的教育首先应该是让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棍棒”锻造不出栋梁,“打骂”代替不了教育。正如有关专家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而爱是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表达的”。只有因势利导,从思想和自身行为示范上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倘若遇到事情,一味诉诸暴力,则只能阻塞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通道,不仅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还会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甚至培养出“倔牛”来。不满情绪不断发酵,孩子离家出走等“叛逆”事件多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这种“棍棒教育”还可能因触犯法律而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强调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在尊重意识、平等意识已成为世界教育理念的今天,更多的中国家长应该走出“棍棒教育”等思想误区,应该像对待朋友、同事一样对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发自内心的尊重,让孩子轻松学习、快乐成长。(记者 陈海东通讯员 林毅)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