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地留守儿童“亲情转移” 社会关爱难补“短板”

2014年06月02日 17: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西安6月2日电 题:内地留守儿童“亲情转移” 社会关爱难补“短板”

  中新社记者 冽玮

  “妈妈呀妈妈,我想你。你走后的天空一直下着雨……带上你心爱的油纸伞,妈妈你要照顾自己。”这是在陕西省渭南思远学校读五年级的姜北扬最爱唱的歌。她与11岁的弟弟姜北雄一起,因为父母远赴河南打工,无暇照料子女,寄宿于这所以接收留守儿童为主的民办学校。

  在中国内地广袤农村,姜家姐弟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跟他们一样,故事里有歌也有泪,尽写人世间悲欢离合。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与劳务经济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越来越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

  中国妇联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内地农村留守儿童高达6102.55万,占全国儿童的21.88%。年轻父母为养家在外奔波挣钱,孩子随老人在家苦守清贫。他们的背后,是地区之间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匀的发展状况,是亟待打破却仍然坚固的城乡二元壁垒,是无法满足更多人的社会公共服务短板。

  在10岁的闵豪眼里,留守儿童学校就是他的“家”。父母一直分别在宁夏与宝鸡打工,上次回家还是2012年的春节。“想他们的时候,我就会看看照片。”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邢纪彦告诉中新社记者,就心理学范畴而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但是,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他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有两种典型“症状”: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的留守儿童性侵案、意外死亡等事件,即为例证。

  留守儿童给中国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日益引起社会的全方位关注。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江北杨与她所在学校的80名留守儿童,参加了当地“六一·将课堂搬进少华山”大型公益活动,“趣味军事课”、“生态标本课”,令许多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兴奋不已。

  当天,中国各地都举办了类似的关爱活动,留守儿童成为热词,其身影频频亮相于各种媒介。

  随着坊间舆论对“留守之痛”的持续升温,各种社团纷纷“补位”,如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提供文化娱乐;推广“爱心家长”,把每个留守儿童都当作自己的孩子;进行“家校合作”,改变父母用物质补偿代替情感交流的习惯等多种形式。

  “现在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都在做关爱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孩子们真正的问题不是吃穿住行,心病还需心药医。”陕西省社科院法律所郭兴全认为,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让他们“不再留守”,“要么父母把孩子带走,要么父母回来带孩子”。

  他表示,现行“未保法”对于“父母抚养孩子的监督”过弱,“父母生下孩子,以忙于生计为借口就不管不顾。法律对未成年人父母的监护责任,应当有最起码的监督执行和保护的规定”。

  还有不少专家坦言,要让留守儿童不再有“爸妈在哪儿”的锥心之问,首先要继续拓宽留守子女跟父母随迁到打工城市的路径,享有入学、医疗等基本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干预;通过产业引导,让农民实现“家门口打工”,减少外出流动引发的家庭问题。

  今年“六一”前夕,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启动了“儿童快乐家园建设”项目,计划投入1500万元人民币,建立150个“儿童快乐家园”,通过建立亲情书屋、亲情视频等,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此间观察人士称,在这个思路框架下,中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前景可期。(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