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慈善需要比“水饺店”更大的平台

2014年06月05日 13:5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莱芜一名护士身患白血病,她的同事、同学、朋友为了帮她渡过难关,凑钱开了家水饺店。这家水饺店没有老板,也没有固定的员工,所有的账目都在店内公示。(本报今日A07版)

  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之所以搞这么一家特殊的水饺店,主要是不忍心眼看着自己身边的人因为疾病陷于困境。恻隐之心推着他们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自己身边的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呵护的人性之善。听到这样的消息,无论是否认识他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温暖。虽然我们时常被一些充斥戾气的极端事件震惊,但是在我们身边依然有很多好人,随时都可以伸出援手相互帮助。

  凑钱开这家水饺店的人都是普通人,他们拿不出太多多余的钱,但是他们有滚烫的爱心。他们,还有那些献爱心的顾客,以微薄之力做出了让人感动的善行。他们不仅直接帮助了陷入困境的身边人,同时还通过自己的善行净化了他人的心灵和社会的风气。普通人的“微慈善”,传递的却是大能量,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普通人“点对点”的慈善也有其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虽然这家水饺店在账务上公开透明,但是它确实太“业余”了,很难进行长期的、稳定的经营。如果这家水饺店最终因经营不善关门,那些普通人又该如何奉献他们的爱心呢?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做好引导和扶持,借助更专业的社区服务组织或者公益慈善组织汇集更多普通人的爱心。从这个角度讲,慈善不仅仅需要同情心,还需要完善的机制,进行更有效率的募款和救助。如果普通人的身边活跃着成熟的民间慈善组织,其实不用拼凑这种特殊的水饺店,也可以做到有效的相互帮助,甚至可以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