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活化传承”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十足

2014年06月15日 18:0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粽叶编织的蚱蜢、竹子雕刻的笔筒、手工纸做成的岳州扇……在13日至15日举行“湖湘记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演”上,以往价格高昂、曲高和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亲民的姿态走向普通百姓。这些发端于乡间的传统手艺在“活化传承”中愈发彰显其生命力。

  作为中国的文化大省,这是湖南举办的规模最大和传承人最多的一场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织锦、刺绣、木板年画、石雕、粽叶编织这些传统的手艺活儿让百姓致富的同时,也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花瑶挑花传承人奉雪妹告诉记者,她是湖南隆回县虎形山花瑶的后代,从8岁开始跟母亲学习花瑶挑花。她说:“我想让更多人了解花瑶独特的文化。只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它,才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被誉为“土家织女”的刘代娥,和妹妹刘代英一同在展演现场一针一线地进行土家织锦创作。2007年,刘代娥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授予“土家织锦工艺大师”称号。同年,她又被文化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除了传承传统的工艺、色彩及造型,土家织锦如今也开始加入时尚元素。再加上土家织锦采用植物染色,这样的环保产品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刘代娥说,随着土家织锦商品在市场上的畅销,她的家乡龙山县城内有土家织锦作坊200余家,1500多人从事土家织锦工作,制作围巾、挎包、装饰壁画、拖鞋等各种商品。

  作为湖南的特产,湘绣大师江再红的展台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她笑着说:“过去很多女孩子不愿学习湘绣,现在湘绣产业兴旺了,长沙周边乡村的绣女又多起来了。”  记者了解到,湘绣产业带动了长沙3万多人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政府还注资成立湖南沙坪湘绣有限公司,打造出带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如今湘绣城每年产值已经达到10个亿,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美国等15个国家。

  长沙理工大学教师刘麟君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接地气的艺术瑰宝,也是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这里埋藏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金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大类是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此次展演活动中,湖南精选23位代表性传承人或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演出。其中的通道侗族芦笙、湘西土家族打溜子、长沙花鼓戏和洪江沅水号子等节目已经走出深闺,蓬勃发展,成为当地旅游演艺中的优质文化品牌。(记者明星)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