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国家认证岂能给钱就过

2014年06月17日 09:2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认证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然而,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 (6月16日《新京报》)

  显而易见,如果由认证机构“左手管右手”,认证机构于利益驱使之下,如此的“给钱就过”就不可避免。而事实上,也已经“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而如果具体工作人员再从中捞取个人“好处”,比如“给检测员红包是潜规则”,有可能导致认证信誉的全面崩溃。而因为认证本身是一种信用保证形式,认证的“给钱就过”,于经济社会乃至世道人心显然都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专家认为,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然而,如此“严厉惩罚”,显然失之于滞后、被动,毕竟,在这之前,一大批虚假认证已经混入市场,并已经造成恶劣后果。

  “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既然如此,这于政府部门,并非就可以放手不管。而从源头上防范弄虚作假,无疑是确保国家认证应有“含金量”的关键,比如,在认证生效之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被认证的企业和产品,进行严格的再审查,一经发现有弄虚作假,立即倒逼追究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并予以重处,从而不仅让“给钱就过”“胎死腹中”,也把“给钱就过”的空间彻底堵死。(钱夙伟)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