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政府“松手”,激发市场活力

2014年06月17日 16:4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从业资格、企业资质的行政审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行业、净化市场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和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优胜劣汰的本质属性日益凸显。在此语境下,政府“有形的手”应该逐渐松开,从而激发市场更多活力和空间,让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沈副市长的发问,恰恰击中了现行资格、资质行政审批体制的弊端,赢得舆情支持,当在情理之中。

  据了解,我国现有90个工种实行就业准入制度、38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14大项、100多种子类行业,几乎全都需要相应的资质证书才能入行开办企业,而不同资质的企业,需要的职业资格条件又是五花八门。

  很多资格、资质认证制度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与时代发展脱轨、与市场需求脱节。然而,时至今日,其生命力依然顽强,归根到底,就是存在既得利益。但凡经历过的人都深有感触:报名收费,培训收费,考试收费,发证收费……一套流程走下来,处处是收费。而很多所谓的培训、认证、考试,说白了就是缴费拿证,走个过场,这就违背了相关制度设立的初衷,也衍生出很多权钱交易的猫腻。

  更有甚者,一些收费项目和审批时间,压得创业人员喘不上气来。以几个木工想联合办一家二级资质的木工作业分包企业为例,按照目前的流程,最低也要花12.7万元,最快也需要1年零25天!如此折腾,想必会挫伤不少人的创业热情。

  资格、资质去行政化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但现实中,70%以上认证属于省级以上的权力,基层很难突破,这也意味着顶层设计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自上而下 “减肥”,否则,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都难,沈副市长的发问,恐怕也会成为孤独的呐喊。

  (丛晓波)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