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孤儿杨六斤为何成“香饽饽”

2014年06月24日 15:0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男孩杨六斤,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4年前爷爷奶奶相续去世,他独自生活,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常吃野菜充饥。他的故事被报道后,深圳康桥书院两位义工把杨六斤接到深圳,学校准备资助他读书。同时,他还收到几十万捐款。

  6月20日,杨六斤堂哥、镇政府干部、原学校校长来到深圳,要求将杨六斤带回广西,表示其现在已经是公众人物,需要他回去处理事情,包括捐款。

  还是那个男孩杨六斤,还是那个孤儿,因成为“公众人物”,一下子成了当地政府的“香饽饽”,又是要盖房子,又是要改善生活。孤儿杨六斤的命运出现了转折,善良的人都会为之欣慰。事实上,他目前的情况就已经很好了,在深圳康桥书院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当地政府可以不必操心,省下精力,去照顾其他困难的孩子或大人。但当地政府未必愿意操那份闲心,就像当初对杨六斤——这个孤儿吃野菜充饥,自制工具抓鱼改善生活,却未曾听说有政府部门给予照顾。

  显然,当地政府部门“照顾孤儿”的出发点,疑似功利动机浓厚——更多考量的是政府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孤儿的冷暖。“公众人物”成为政府关心孤儿的原因,究竟是镇里出了个“公众人物”让官方感到了压力——没有尽到关心照顾孤儿的责任,还是“公众人物”可以成为当地的某种资源,可以利用?或许这两种情况都不是,但现实中有关部门这种功利化思维却比较流行。

  几十万的社会爱心捐款,确实需要处理。但杨六斤不回去并不影响对善款的处理,比如可以请律师,或在现在的事实“监护人”康桥书院的见证下,依照杨六斤的意愿以及相关制度,制定出合理合法的处理方案,相关结果向社会公开。我认为,鉴于当地政府在对待孤儿问题上不正常的一冷一热,公信度不高,那么让孤儿回乡和他们处理捐款问题,很难让人放心。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本是对世态炎凉的夸张描述;一些地方政府常常把自己“夸张”成这样的“远亲”,不思雪中送炭,而最擅锦上添花,如此行为与思维惯性,受损的是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马涤明)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